XIAOMING

CPP: 一块不得不揭开的遮羞布

《小明财商》第121期 很多话题,因为熟悉,就少了进一步去了解的动力。比如,我们衬衣的衣襟上到底有几颗扣子?是5颗还是6颗?又比如,我们穿鞋带的位置到底有几排孔?是3排还是4排? 你说,在这种无关痛痒的事情上花精力,纯属浪费时间。我问,每年收入中都会扣除一项叫CPP的开支,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它对你来说重要吗? 一段故事 之所以想到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一次客户咨询,考问CPP到底能不能保护个人利益?举个例子,老杨和老李,移民不久,生活在加拿大。人到中年,恩爱两夫妻,膝下子女双全,老杨管钱,老李管孩子,老杨爱喝酒,老往河边走。一天寒夜,出门未归,老李知道事情不妙,结果在湖边找到了老杨的鞋子和手机,警方找到的剩下的遗骸。(故事创作,纯属虚构。) 简单问一句,这种情况下,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杨已经离世,而老李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还面临着$1,000,000的房贷,$50,000的车贷,$200,000的儿女教育支出,老李孤身一人,只能全职加兼职,上班补贴家用。这种情况下,老杨交了好多年的CPP,得到的赔偿能帮到老李一家吗? 据我的研究,CPP就是那个被逼上梁上的吴用,虽然也算108将,但毕竟人如其名,无用。现行的公共养老方案,就是一盘残棋,小改小动,无法破局。 以前的内容中讲过,加拿大的全民养老政策很可能靠不住。可以参考: 加拿大全民养老?你可能被骗了。 一些数据 根据过去30多年官方CPP缴纳的规则,很明显,由于加拿大人口老龄化,CPP的储备金捉襟见肘,1990年,CPP的缴纳金额为收入的2.20%,上限为$574.20(受雇人士), 或者是$1,148.40(自顾人士) 。到了今年,也就是2022年,CPP的缴纳额度变成了收入的5.7%, 上限为$3499.80(受雇人士), 或者是$6,999.60(自顾人士) 。 为什么这项开支在过去32年间,涨了6.09倍呢?显然不能简单归因于通货膨胀。因为按照加拿大央行的数据,过去32年间,物价涨了不到一倍,年均通货膨胀为1.92%。 相比而言,每人在CPP中的缴纳数额,增长率为5.8%,这个数字妥妥的打败了加拿大的长期通货膨胀,定期存款率,债券利率,甚至一些优质的平衡型基金的长期回报。 换句话说,等明年报税的时候,如果你是收入高于$64,900的自顾人士,光CPP这一项的开支就是一年$7,000。而且,按照过去30多年的惯例,这笔花费每年必涨! 假设一种情景,一个25岁的年轻人,作为一名年薪$120,000的自顾 IT 合同工,每年缴付$7,000的CPP,额外再交$30,728的收入税, 10年内去世,他的家人能领取多少CPP呢? 答案是0块。 如果他在10年后去世,他的家人能领取多少CPP呢? 答案是$2500块。 对的,这笔钱算起来比临时演员的盒饭钱还少,因为10年CPP的投入(以2022年的最大值估算),加起来至少是$70,000,还不算投资增长。多交的钱去哪了?对,被共享了。看来,共享单车真的不算新鲜发明。 更惨的是,想拿到这$2500, 还需要达到以下的这两个标准之一: 所以,作为中产的加拿大劳工,你有没有感受到一丝悲凉?面对这些话题,我经常感到胸闷,总有一股气会顶上来。 你会不会觉得,这种公共的养老保障机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看似公平的方案,实际折射出的是一种无奈和僵化?甚至是一种被裹挟的制度失能,因为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大,供养他们已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此问题暂时无解,3胎政策利国利民。) 曾经有人提议OAS和GIS要到67岁开始领取,结果提案没有通过。你猜,是什么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CPP最低的领取年龄目前为60岁,正常领取年纪是65岁,也可以推迟到70岁。 所以,要享受CPP福利,首先要活得久。实际上,不论你能活多久,都有另外的人比你活得更久,这种情况也只能怪基因和运气。 几种可能 只揭露养老制度的弊端,不给出解决方案,不是我的一贯作为。除了公共养老方案以外,很多私人定制的方案会给出更好的答案。 比如,那位25岁的IT男,如果每年将$12,300投入RRSP,40年后,在6%的复利增长环境中,65岁的他,将有$1,900,000的养老金,不用惊讶,这就是长期定投和复利增长的力量。顺便提一句,$12,300的供款,在安省,会多退$5,339的税,所以实际支出是$6,961,少于必须的CPP供款数额。 再比如,如果这个IT合同工相当保守,不愿承担任何投资风险,每年投入$14,000, 投入20年,在65岁时,一份分红人寿保险也可以让你积累出$1,249,687的现金值和$2,277,508的免税保障金. 相比而言,这类保险,供款时间为20年,是CPP供款年限的一半,还可以缩短支付。 又或是,用完自己的TFSA账户配额,到2022年,总额度已经增至$81,500。 投资的关键,就在于投。长期,定时,养成习惯,各类载体各有长短。 关于怎么选择,如何搭配,我们始终要回到朝阳群众那叩击灵魂的三大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常常听到,客人选股是朋友闲聊时推荐来的一些代码,至于代码是什么,客人不会深入研究,毕竟时间不够,专业也不懂嘛。 自然界中,没有两片雪花是完全相同的,在我接触到的案例中,也没有两个家庭的情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知己比知彼更有意义。 另一种“消费” 在消费至上的文化中,商家为了营销,创造出各种节日,双11,双12,618,黑五,Cyber Monday,Boxing Day 等等,倡导提前消费,还用花呗,白条,信用卡,0利贷,校园贷等助力消费。 每年的2月份,是加拿大人买RRSP的季节,何不把每年的2月2日作为一个理财日,重新审视自家财务积累的水平,争取更上一层楼呢? 还是哪些问题:我们衬衣的衣襟上到底有几颗扣子?是5颗还是6颗?我们穿鞋带的位置到底有几排孔?是3排还是4排? 离我们很近的那些概念,比如TFSA,RRSP,RESP,EI,OAS,保险这些,真的合理配置好了吗?伴随而来的一些问题,比如,RRSP真的退休前不能用嘛?什么是HBP,LLP? 教育基金RESP真的钱少而且影响贷款吗?TFSA真的应该用来炒股吗?房产真的是最好的投资吗? 我建议,找个顾问,平心静气,仔细考量,再作答。 …

CPP: 一块不得不揭开的遮羞布 Read More »

gift, money, cash

20/20/20现象, 给我的启发。

加拿大华人共同关注的理财公众号 《小明财商》第120期 能成长的人必须要有一个能力,那就是反思。反思是首先知错,然后认错,最后改错,这个循环不断更迭,积累推进,发生蜕变,如蚕化蝶一般。 20/20/20现象 在加拿大,相信大家都曾看到过一个情景,我叫它20/20/20现象,就是20来岁的留学生,开着$20多万的豪车,租住在$2,000一个月的公寓单位里,吃饭靠外卖,作业靠代写,家务靠保姆,花销靠父母。给外人的印象是,Ta家真有钱!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到一些这样的人群,父母会跟我吐苦水,说国内生意环境变化快,斗智斗勇斗关系,赚钱很辛苦,但同时也好面子,会跟孩子说,家里的吃穿用度,爸妈帮你安排,并且安慰自已:“用度紧一点,再穷不能穷孩子。” 而从孩子的理解来看,“我家条件优越,花钱从来,不需要计算。” 可以说,父母轻度自虐,孩子完全无感。 同时父母还有期待,等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独立承担生活责任的时候,就会明白持家立业不容易。现在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撑起一把伞,不让孩子暴露在烈日骄阳,或是冰雪冷雨之中,毛病是惯出来的。中国式父母真的很纠结。越保护,越无助。虎父养出的多是犬子。 很多富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们,只有花钱的欲望,没有投资理财的观念。既没有责任,又没有权限。没有责任是因为父母一直在输血,没有权限是因为父母拥有一票否决权,担心孩子年龄小,会被骗,怕犯错。 甚至遇到过一个20多岁的“小朋友”,建议他在生活开支中每月拿出$300,存起来做长期规划,最后,这个计划,被远在国内的母亲一票否决,得到的答案是花$2,000一个月租车可以,因为更贵的车安全性更好,而拿$300块做投资规划,没必要。我只能默默的猜测,也许是过去国内环境太好,赚钱太容易,而且很多“有钱人”,从来都不是靠积累出来的。 事实反常识 事实上,一个人财务能否独立,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紧密相关。理财观念最初的来源,是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被富养的孩子,很少能理解家长的难处。新闻上还会冒出一些年轻气盛的不孝子向家中年老力衰的老人逼宫,要求老人搬离住所,将房产兑现来补贴小家庭的生活。而这些极端的事件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养成经历,那就是老人一味的补贴年轻人,将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羽翼下,然后有一天,家庭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变化可以很突然,一份医生的诊断报告,就可以改变家庭的财富命运,而养成独立的财务能力却需要很长的时间。 30岁的成年人,如果只有3岁小孩的认知能力,就会被贴上需要被关怀人士的标签;30岁的成年人,如果只有3岁小孩的财富管理能力,又会被怎样分类呢?我只能说肯定评级不高,而这样的财商水平是无法面对一生中,各种财务威胁的。 大多的成年人,对于财富是如何积累的,有相当多的错误认识,这和媒体的渲染有关。比如,有钱人就是住豪宅,开豪车的;他们生活奢靡,吃穿用度多是顶级品牌的限量款;省钱和勤俭是给loser洗脑用的,赚钱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财富的获得不用依靠长期积累,而是靠一时的好运气,好比中彩票、创业成功或者是投资翻倍等等。 根据《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一书中的研究,美国大多数的有钱人是靠长期的积累,投资,再积累,再投资,年复一年,才慢慢变成有钱人的。这群富人有5个共同的习惯: 让生活开销大幅低于收入水平; 用他们的时间和金钱创造更多的财富; 让财富独立优先于社交炫耀; 他们善于发现投资机会; 他们会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书中统计的,80%的有钱人都是富一代,大多都是自顾人士,比如园艺师傅,工厂所有者,会计或者拍卖师。他们的生活都相当节俭,居住的房子也不会特别浮华,通常开着二手车,平均来看,他们会将每年家庭收入的20%用来投资。 和常识相反的是,真正有钱的人不会随性花钱,不用贵重的饰品,也不会开最新,最炫酷的豪车。他们对这些炫耀不感兴趣。 顶级智慧 2019年去美国参加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时,很惊讶的发现巴菲特的生活在一栋1958年购买的,外表相当普通的旧房子里,而且门前的停车道上也没有看见任何的豪车。如下图: 我本以为房子只是做样子,本尊并不住在里面,而周围的邻居却说会经常看到沃伦的身影。去巴菲特最爱的牛排馆打卡时,服务员也说,我们用餐的小隔间就是巴菲特经常吃饭的地方,他经常会点一份牛排和樱桃味可乐,只是巴菲特一般三人同行,会带一个会计和一个保镖。 巴菲特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和全情的工作投入,也在《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书中有描述。的确也是,一个91岁还在坚持上班,每年都在主持年会的管理者,需要对工作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 1991年7月,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宴请儿子和巴菲特吃晚餐,席间问他们“什么是你们能成功的原因?” 巴菲特和盖茨分别把答案写在纸上,然后同时翻过来,结果都是同一个词:专注。巴菲特专注的是投资,而比尔盖茨专注的是编程。 前NBA球员,人称大鲨鱼的沙奎尔·奥尼尔,在一段《华尔街日报》的访谈中说到,当年他赚到第一个100万的时候,给自己,爸爸、妈妈一人买了一辆价格为$15万的豪华奔驰轿车。后来他意识到,收入相当高的顶级NBA明星,到退役后,收入大减,很多还会陷入贫困。所以,奥尼尔的另一个身份就是投资人,他投资的项目有Google, Five Guys Burgers, Big Chicken 等等 ;同时,他还拥有一个教育领域的PHD,因为他父亲看重教育对人的塑造。 所以,在财富积累这件事上,很多人看到了表象,而不愿接受最简单的事实:财富来源于勤奋工作,节俭生活,长期自律, 以及注重投资。 今天是圣诞节,祝大家圣诞快乐,新年进步。这篇文章是我能送出的最好礼物,希望你有收获。《小明财商》专注于改善加拿大华人的财富积累状况,谢谢你又一年对我们的支持!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chess, game, strategy

一场家族撕逼给我带来的启发

《小明财商》第119期 当顶级富豪们在媒体上公开撕逼的时候,吃瓜群众还是能收获一些新知的。今天要讲的就是加拿大最大的通讯家族Rogers Communications 的权利之争。 加拿大的通讯业如今由三巨头掌管,它们分别是Rogers Communications, Bell Enterprise 和 Telus。据网上的数据,Rogers 公司服务着加拿大1000多万的用户,也就是几乎1/3的加拿大人口。现在的 Rogers 公司是三代 Rogers 家族成员共同建立的。 1925年,老罗杰斯 Edward S. Rogers Sr.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交流电加热导管丝,成为让收音机在一般家庭中流行的关键技术。在1931年,他在多伦多建立了CFRB广播站并获得实验性的电视经营许可。不幸的是,在1939年5月6号,他在工作时突然脑溢血身故。留下了遗孀Velma 和一个5岁的儿子,Edward S.(Ted)Rogers。 1960年,Ted Rogers 和播音员 Joel Aldred 一起创办了 Aldred-Rogers Broadcasting,从早年的广播站,再到后来的电视台,然后一路发展到有线电视和无限通讯。 2008年12月2日,Ted Rogers 因为心脏衰竭在多伦多的家中去世,享年75岁。此时的Rogers公司已经成为加拿大通讯行业三大寡头之一。Ted Rogers也已成为加拿大的首富之一。 Rogers 家族拥有多伦多著名的运动馆 Rogers Center 和 Blue Jay 棒球队,也捐助了多伦多大学的电子和电脑工程学院,Ryerson 大学的 Ted Rogers School of Management 等等。为了纪念Ted Rogers,Ryerson 大学的管理学院用TED代表 Take risks. Embrace …

一场家族撕逼给我带来的启发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