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MING

俄乌之战和你的钱袋子

这段时间刷屏的俄乌战争,你一定知晓吧? 你会以为,战争对股市如同灭顶之灾, 你会想象,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不远了, 你会焦虑,投资是否要撤出? 嗯,我知道,这些顾虑都很正常。而今天的任务就是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为什么开打? 用简洁的表述,这场战争是一个巨富在扩大自己地盘的时候,拉拢一个花园的管理者,而这个花园的位置相当关键,因为它正处在另一个没落帝国的战略缓冲地。 在一边,花园的管理者轻信了巨富能对他提供军事保护。另一边,没落帝国的皇帝,害怕失去后花园,被迫出兵,希望通过武力让这个花园的管理者屈服。结果战斗打响了,那个巨富却说,我只能保护同盟国的地盘,而这个花园不在名单之内。我愿意提供武器,让你们去拼命。巨富一石三鸟,既可以卖武器,又可以找小弟们收保护费,还可以进一步削弱没落的帝国。 最终,花园的管理者感觉被出卖,只能带着一众护园人奋力抵抗帝国的铁骑。花园被弄得残破不堪,铁骑很受伤,园丁很心碎,而且整个遭遇还在进行中。战争带来的毁灭通常都是由普通老百姓来承担的,决策者不能犯傻。历史上,战争的规模也在影响经济局势。 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过去80多年间,有20多次地缘政治事件,被人熟知的包括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作为美国参加二战的标志,标普500下跌了19.8%,恢复时间用了307天;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主导沙漠风暴行动对伊拉克作战,标普500下跌16.96%,恢复用了189天;1950年韩战爆发,美国参战,股市下跌12.9%,恢复时间62天;2001年911事件,标普500下跌11.6%,恢复时间用了31天。 看完这些历史数据后,可以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局部军事冲突一般对美股的影响比较小,下跌的浮动都在20%之内,而且1年左右时间就能恢复。 自从俄乌战争开打到今天,S&P500的表现到底如何呢?以目前的数据来看,这几天的股市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因为这场战争,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制裁,导致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大幅上涨,这反而是更让我担心的地方,因为上涨的石油价格会致使物价持续上升。 而且今年1月份美国的通胀已经高达7.5%这种压力很有可能导致央行加息增速。 加拿大的央行已经在上周三,决定加息0.25%,将央行利率调整至0.5%,逐步加息和缩减负债将是未来一两年的主旋律。 如果通胀过高,央行必须采取激进的利率政策,就可能导致经济危机。1979年由于伊朗革命,大幅抬高了石油价格,央行为了抗击通货膨胀,导致了经济危机。 战争的总趋势经常会不断升级,如果真的发生世界大战或者核战,最坏的情况会是什么呢?最坏的情况就是世界毁灭,但这个没有讨论的意义。 另一种可能就是国家会是进入以支持战争为主要目的的战时经济状态,经济活动会受到严格的管制,包括物资配给制(Rationing),生产管制,价格工资管制,进出口管制,央行的决策权也会收归国家。同时股票市场会关门(股票无法交易),资产不能自由流动,资产的所有权也会被限制。二战时,美国最高的边际税率为94%。 如此来说,美国决定不派兵加入战争,不让战争升级,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做法,虽然它间接导致了战争。 你的钱该怎么投? 今年的S&P500,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9.75%的回调,但是过去5年涨幅还是高达82.45%。我认为,这样回调幅度很正常,即便再有10%左右的回调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要记住,这就是股票投资的风险所在,股票类的投资是风险资产。 如果现在的战争仅限于乌克兰和俄罗斯,而且只发生在乌克兰境内,双方都只是使用常规武器,总体来看,这场战争对股市的影响比较有限。 作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永远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知道自己投资的资产是什么,投资时间段有多长,投资的目的是什么,遇到波动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等等。 作为长期投资者(投资时间5年或以上), 可以逐渐入市,用定投的方式去除个人情感,避免对市场做出判断。 如果非要给出一些降低风险的投资方案,我首先会建议参考桥水基金的全天候投资组合。具体搭配方式如下: 除了黄金和股票 ,组合中可以加入大宗商品包括原油,天然气,以及大豆等等。这些大宗商品类的投资可以更好的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强调一下,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很大,只适合最为资产配置的一个类别,不适合炒卖。 在股票的选择方面,加拿大的股票比美国股票优势更明显,主要因为加拿大股票中有更多的能源和金融类的股票。 所以对比标普500,加拿大的股指今年反而没有跌,这又一次证明了合理搭配的重要性。REITs类的地产基金也可以合理配置。 相比预判经济形势,投资优质资产是一个大部分人更容易采取的解决方案。分红保险中的分红基金就是这样一类重要的资产。波动小,不亏钱,各种省税,还可以转移人身风险,适合绝大多数家庭,目前的分红率可以稳定在6%左右。 面对市场波动的时候,心态不崩塌,就能更理智的做决定。赚钱和亏钱,都是投资的一部分,需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再好的投资组合,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波动,只要不在慌忙中卖出,长期的复利回报是很可观的。 不谋大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一个专业的顾问,我的工作是要让客人看到更大的理财格局,还要尽量用理智的思考来帮客人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一步步实施,达成财务目标。 最后,我想起雷达利欧的力量原则:拥有力量,尊重力量,智慧的使用力量。Power principle: Have power, respect power, and use power wisely. ”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CPP: 一块不得不揭开的遮羞布

《小明财商》第121期 很多话题,因为熟悉,就少了进一步去了解的动力。比如,我们衬衣的衣襟上到底有几颗扣子?是5颗还是6颗?又比如,我们穿鞋带的位置到底有几排孔?是3排还是4排? 你说,在这种无关痛痒的事情上花精力,纯属浪费时间。我问,每年收入中都会扣除一项叫CPP的开支,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它对你来说重要吗? 一段故事 之所以想到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一次客户咨询,考问CPP到底能不能保护个人利益?举个例子,老杨和老李,移民不久,生活在加拿大。人到中年,恩爱两夫妻,膝下子女双全,老杨管钱,老李管孩子,老杨爱喝酒,老往河边走。一天寒夜,出门未归,老李知道事情不妙,结果在湖边找到了老杨的鞋子和手机,警方找到的剩下的遗骸。(故事创作,纯属虚构。) 简单问一句,这种情况下,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杨已经离世,而老李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还面临着$1,000,000的房贷,$50,000的车贷,$200,000的儿女教育支出,老李孤身一人,只能全职加兼职,上班补贴家用。这种情况下,老杨交了好多年的CPP,得到的赔偿能帮到老李一家吗? 据我的研究,CPP就是那个被逼上梁上的吴用,虽然也算108将,但毕竟人如其名,无用。现行的公共养老方案,就是一盘残棋,小改小动,无法破局。 以前的内容中讲过,加拿大的全民养老政策很可能靠不住。可以参考: 加拿大全民养老?你可能被骗了。 一些数据 根据过去30多年官方CPP缴纳的规则,很明显,由于加拿大人口老龄化,CPP的储备金捉襟见肘,1990年,CPP的缴纳金额为收入的2.20%,上限为$574.20(受雇人士), 或者是$1,148.40(自顾人士) 。到了今年,也就是2022年,CPP的缴纳额度变成了收入的5.7%, 上限为$3499.80(受雇人士), 或者是$6,999.60(自顾人士) 。 为什么这项开支在过去32年间,涨了6.09倍呢?显然不能简单归因于通货膨胀。因为按照加拿大央行的数据,过去32年间,物价涨了不到一倍,年均通货膨胀为1.92%。 相比而言,每人在CPP中的缴纳数额,增长率为5.8%,这个数字妥妥的打败了加拿大的长期通货膨胀,定期存款率,债券利率,甚至一些优质的平衡型基金的长期回报。 换句话说,等明年报税的时候,如果你是收入高于$64,900的自顾人士,光CPP这一项的开支就是一年$7,000。而且,按照过去30多年的惯例,这笔花费每年必涨! 假设一种情景,一个25岁的年轻人,作为一名年薪$120,000的自顾 IT 合同工,每年缴付$7,000的CPP,额外再交$30,728的收入税, 10年内去世,他的家人能领取多少CPP呢? 答案是0块。 如果他在10年后去世,他的家人能领取多少CPP呢? 答案是$2500块。 对的,这笔钱算起来比临时演员的盒饭钱还少,因为10年CPP的投入(以2022年的最大值估算),加起来至少是$70,000,还不算投资增长。多交的钱去哪了?对,被共享了。看来,共享单车真的不算新鲜发明。 更惨的是,想拿到这$2500, 还需要达到以下的这两个标准之一: 所以,作为中产的加拿大劳工,你有没有感受到一丝悲凉?面对这些话题,我经常感到胸闷,总有一股气会顶上来。 你会不会觉得,这种公共的养老保障机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看似公平的方案,实际折射出的是一种无奈和僵化?甚至是一种被裹挟的制度失能,因为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大,供养他们已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此问题暂时无解,3胎政策利国利民。) 曾经有人提议OAS和GIS要到67岁开始领取,结果提案没有通过。你猜,是什么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CPP最低的领取年龄目前为60岁,正常领取年纪是65岁,也可以推迟到70岁。 所以,要享受CPP福利,首先要活得久。实际上,不论你能活多久,都有另外的人比你活得更久,这种情况也只能怪基因和运气。 几种可能 只揭露养老制度的弊端,不给出解决方案,不是我的一贯作为。除了公共养老方案以外,很多私人定制的方案会给出更好的答案。 比如,那位25岁的IT男,如果每年将$12,300投入RRSP,40年后,在6%的复利增长环境中,65岁的他,将有$1,900,000的养老金,不用惊讶,这就是长期定投和复利增长的力量。顺便提一句,$12,300的供款,在安省,会多退$5,339的税,所以实际支出是$6,961,少于必须的CPP供款数额。 再比如,如果这个IT合同工相当保守,不愿承担任何投资风险,每年投入$14,000, 投入20年,在65岁时,一份分红人寿保险也可以让你积累出$1,249,687的现金值和$2,277,508的免税保障金. 相比而言,这类保险,供款时间为20年,是CPP供款年限的一半,还可以缩短支付。 又或是,用完自己的TFSA账户配额,到2022年,总额度已经增至$81,500。 投资的关键,就在于投。长期,定时,养成习惯,各类载体各有长短。 关于怎么选择,如何搭配,我们始终要回到朝阳群众那叩击灵魂的三大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常常听到,客人选股是朋友闲聊时推荐来的一些代码,至于代码是什么,客人不会深入研究,毕竟时间不够,专业也不懂嘛。 自然界中,没有两片雪花是完全相同的,在我接触到的案例中,也没有两个家庭的情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知己比知彼更有意义。 另一种“消费” 在消费至上的文化中,商家为了营销,创造出各种节日,双11,双12,618,黑五,Cyber Monday,Boxing Day 等等,倡导提前消费,还用花呗,白条,信用卡,0利贷,校园贷等助力消费。 每年的2月份,是加拿大人买RRSP的季节,何不把每年的2月2日作为一个理财日,重新审视自家财务积累的水平,争取更上一层楼呢? 还是哪些问题:我们衬衣的衣襟上到底有几颗扣子?是5颗还是6颗?我们穿鞋带的位置到底有几排孔?是3排还是4排? 离我们很近的那些概念,比如TFSA,RRSP,RESP,EI,OAS,保险这些,真的合理配置好了吗?伴随而来的一些问题,比如,RRSP真的退休前不能用嘛?什么是HBP,LLP? 教育基金RESP真的钱少而且影响贷款吗?TFSA真的应该用来炒股吗?房产真的是最好的投资吗? 我建议,找个顾问,平心静气,仔细考量,再作答。 …

CPP: 一块不得不揭开的遮羞布 Read More »

gift, money, cash

20/20/20现象, 给我的启发。

加拿大华人共同关注的理财公众号 《小明财商》第120期 能成长的人必须要有一个能力,那就是反思。反思是首先知错,然后认错,最后改错,这个循环不断更迭,积累推进,发生蜕变,如蚕化蝶一般。 20/20/20现象 在加拿大,相信大家都曾看到过一个情景,我叫它20/20/20现象,就是20来岁的留学生,开着$20多万的豪车,租住在$2,000一个月的公寓单位里,吃饭靠外卖,作业靠代写,家务靠保姆,花销靠父母。给外人的印象是,Ta家真有钱!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到一些这样的人群,父母会跟我吐苦水,说国内生意环境变化快,斗智斗勇斗关系,赚钱很辛苦,但同时也好面子,会跟孩子说,家里的吃穿用度,爸妈帮你安排,并且安慰自已:“用度紧一点,再穷不能穷孩子。” 而从孩子的理解来看,“我家条件优越,花钱从来,不需要计算。” 可以说,父母轻度自虐,孩子完全无感。 同时父母还有期待,等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独立承担生活责任的时候,就会明白持家立业不容易。现在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撑起一把伞,不让孩子暴露在烈日骄阳,或是冰雪冷雨之中,毛病是惯出来的。中国式父母真的很纠结。越保护,越无助。虎父养出的多是犬子。 很多富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们,只有花钱的欲望,没有投资理财的观念。既没有责任,又没有权限。没有责任是因为父母一直在输血,没有权限是因为父母拥有一票否决权,担心孩子年龄小,会被骗,怕犯错。 甚至遇到过一个20多岁的“小朋友”,建议他在生活开支中每月拿出$300,存起来做长期规划,最后,这个计划,被远在国内的母亲一票否决,得到的答案是花$2,000一个月租车可以,因为更贵的车安全性更好,而拿$300块做投资规划,没必要。我只能默默的猜测,也许是过去国内环境太好,赚钱太容易,而且很多“有钱人”,从来都不是靠积累出来的。 事实反常识 事实上,一个人财务能否独立,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紧密相关。理财观念最初的来源,是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被富养的孩子,很少能理解家长的难处。新闻上还会冒出一些年轻气盛的不孝子向家中年老力衰的老人逼宫,要求老人搬离住所,将房产兑现来补贴小家庭的生活。而这些极端的事件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养成经历,那就是老人一味的补贴年轻人,将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羽翼下,然后有一天,家庭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变化可以很突然,一份医生的诊断报告,就可以改变家庭的财富命运,而养成独立的财务能力却需要很长的时间。 30岁的成年人,如果只有3岁小孩的认知能力,就会被贴上需要被关怀人士的标签;30岁的成年人,如果只有3岁小孩的财富管理能力,又会被怎样分类呢?我只能说肯定评级不高,而这样的财商水平是无法面对一生中,各种财务威胁的。 大多的成年人,对于财富是如何积累的,有相当多的错误认识,这和媒体的渲染有关。比如,有钱人就是住豪宅,开豪车的;他们生活奢靡,吃穿用度多是顶级品牌的限量款;省钱和勤俭是给loser洗脑用的,赚钱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财富的获得不用依靠长期积累,而是靠一时的好运气,好比中彩票、创业成功或者是投资翻倍等等。 根据《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一书中的研究,美国大多数的有钱人是靠长期的积累,投资,再积累,再投资,年复一年,才慢慢变成有钱人的。这群富人有5个共同的习惯: 让生活开销大幅低于收入水平; 用他们的时间和金钱创造更多的财富; 让财富独立优先于社交炫耀; 他们善于发现投资机会; 他们会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书中统计的,80%的有钱人都是富一代,大多都是自顾人士,比如园艺师傅,工厂所有者,会计或者拍卖师。他们的生活都相当节俭,居住的房子也不会特别浮华,通常开着二手车,平均来看,他们会将每年家庭收入的20%用来投资。 和常识相反的是,真正有钱的人不会随性花钱,不用贵重的饰品,也不会开最新,最炫酷的豪车。他们对这些炫耀不感兴趣。 顶级智慧 2019年去美国参加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时,很惊讶的发现巴菲特的生活在一栋1958年购买的,外表相当普通的旧房子里,而且门前的停车道上也没有看见任何的豪车。如下图: 我本以为房子只是做样子,本尊并不住在里面,而周围的邻居却说会经常看到沃伦的身影。去巴菲特最爱的牛排馆打卡时,服务员也说,我们用餐的小隔间就是巴菲特经常吃饭的地方,他经常会点一份牛排和樱桃味可乐,只是巴菲特一般三人同行,会带一个会计和一个保镖。 巴菲特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和全情的工作投入,也在《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书中有描述。的确也是,一个91岁还在坚持上班,每年都在主持年会的管理者,需要对工作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 1991年7月,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宴请儿子和巴菲特吃晚餐,席间问他们“什么是你们能成功的原因?” 巴菲特和盖茨分别把答案写在纸上,然后同时翻过来,结果都是同一个词:专注。巴菲特专注的是投资,而比尔盖茨专注的是编程。 前NBA球员,人称大鲨鱼的沙奎尔·奥尼尔,在一段《华尔街日报》的访谈中说到,当年他赚到第一个100万的时候,给自己,爸爸、妈妈一人买了一辆价格为$15万的豪华奔驰轿车。后来他意识到,收入相当高的顶级NBA明星,到退役后,收入大减,很多还会陷入贫困。所以,奥尼尔的另一个身份就是投资人,他投资的项目有Google, Five Guys Burgers, Big Chicken 等等 ;同时,他还拥有一个教育领域的PHD,因为他父亲看重教育对人的塑造。 所以,在财富积累这件事上,很多人看到了表象,而不愿接受最简单的事实:财富来源于勤奋工作,节俭生活,长期自律, 以及注重投资。 今天是圣诞节,祝大家圣诞快乐,新年进步。这篇文章是我能送出的最好礼物,希望你有收获。《小明财商》专注于改善加拿大华人的财富积累状况,谢谢你又一年对我们的支持!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