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MING

businessman, man, success

美股是不是要开始崩了?

《小明财商》第113期 两天前,一个大学时代结识的好友,突然短信发问:“美股是不是要开始崩了?” 遇到这样的提问,我先是一惊,这么重大的预测到底原因何在?刚好很多客人近期也有同样的担心,美股价格一直在涨,已经处于历史高位,下一步是不是就要垮了。 我认为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是一件超出我能力范围的事情,但对于这样的疑问,可以有一些理性的思考,这是今天探讨的重点。 定义美股 对于美股股指的涨跌,最常见的参考指数是S&P500,也就是标普500指数,其中包含了500家美国最大上市公司,以市值作为权重,市值越大的公司对股指的影响越大。 准确的说,S&P500包括505只上市公司的股票,权重最高的股票为苹果,占指数的6.16%,而最小权重的股票为 News Corporation Class B 占比为0.0071%,换句话说,公司越大,市值越高,股价波动时,对股指的影响就越大。 以下列出的分别是指数中,前10大股票和末尾10大股票,这前10大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大多数家庭还是很熟悉的。前10股票的总和占指数权重为27.71%,而最后10大公司的影响为0.13%,有一种幂律分布或者赢家通吃的感觉。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股指中排得上号的公司,比如苹果、微软、亚马逊、脸书、谷歌、特斯拉、英伟达、Visa、MasterCard、辉瑞、莫得那等等,虽说总部都设在美国,而赚的却是全世界的钱。 在很多行业,这些公司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他们的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全面领先于行业竞争者。比如辉瑞和莫得那这两家药企,在面对COVID-19这场灾难时,先后开发出了MRNA疫苗,对于战胜疫情功不可没。 定义崩盘 了解了股指的含义及其成分,下一步是定义崩盘这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往往没有统一标准。 用2020 the Big Picture上的定义,每当加拿大股指跌幅超过20%,就是熊市,自1930年起,包括2020年的大跌,一共经历了11次。最大跌幅为2000年科技泡沫中的43%和2008年次贷危机中的43% 如果看美股的历次“崩盘”, 其中包括了1930年代的大萧条,最大跌幅为86%;70年代的尼克松OPEC石油危机,最大跌幅为48%;80年末的黑色星期一最大跌幅29%;2000年的DotCom, 最大跌幅为49%;2007年次贷危机, 跌幅为57%;以及2020年COVID-19带来的打击,最大跌幅为34%。 在每一次的大盘调整中,哪一次算崩盘,哪一次只是单纯的熊市,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另一个问题是,即便股市再次下跌30%,多长时间会恢复呢?2020年只用了5个多月时间。 如果真要去抄底,怎么能确保不会再下跌30%之后,再下跌30%?也就是总市值跌掉51%呢?算法为1 – (1-30%)(1-30%) 所以,一个悲观的投资者,在市场大跌的时候,更可能的动作是从股市中撤出,然后等待,很少能真正把握机会适时入市。因为对未来乐观的预期是入市的必要条件,这与悲观投资者的想法是相悖的。 定义概率 刚才对所谓的崩盘做了定量,也就是20%以上的跌幅是熊市,而历次大的“崩盘” 幅度在29%到86%之间,但问题是为什么会崩盘?什么原因导致了崩盘?难道仅仅是因为估值高,就必然崩盘吗?看看多伦多过去20年房价的走势,你会不会觉得,真正该首先崩盘的应该是多伦多的房市? 20年间,多伦多综合房价增长了361.4%, 美股股指增长了222.1%,同一时期,美股经历了3次跌幅超过30%的回落,而多伦多的房市没有经历过像样的回调(最大的一次在2017年4月)。 如果仅仅看房价水平和连续增长的时间长度,多伦多房市早就该回调了。然而,没有几个人有勇气对赌多伦多房产。 这样的历史经验也让投资者天然认为多伦多房产比美股安全,从而各种加杠杆,各种炒楼花, 而我认为,这种看不到的风险或许更为致命。盲目自信和愚蠢差别并不大。 我的理解是,崩盘是无法预测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股票投资大师,更多关注的是公司的内在价值,自由现金流,产品和服务,商业模式,而比较少关注宏观经济,更少预测什么时候股市崩盘,什么时候股市会恢复。 相比股指的长期增长趋势,严重的崩盘都是小概率事件,平均7-10年一次。用巴菲特的话说,预测并不能告诉你未来,却能让你对预测者做出判断。   我的看法 美股目前的估值的确在历史高位,可以参考 Shiller PE Ratio, 目前的水平为38.33, 最高值为2020年12月的44.19, 所以以这个标准判断,美股总体是很贵的。 仅仅因为价格高而崩盘,这个时间可能是半年后, 可能是一年后,也可能是两年后,还有可能是经历一段时间的低回报(不太涨,上下摆动)。这就没有办法作为投资择时的依据,而即使股市下跌,央行的应对措施很有可能力挽狂澜,把一个熊市,硬生生地拉回到大牛市,过去一年的股市起落已经能说明这个可能性。 世界范围内,股票一般有北美股票,欧洲股票,亚太区股票和新兴市场股票。如果让我判断,长期来看,最有综合竞争力的还是美国股票。 由于低利率,国债超发,大部分的优质资产都处于较高价位,这包括住宅房产以及优质股票,这也是钱太多导致的结果。 如果要发生崩盘,必须要有一个导火索,而这个导火索往往很难提前预知,因为真正的风险永远是未知的。实际上,高估值成为一种共识反而是一件好事。 这样新来的投资者可能会有畏惧,担心回调,于是泡沫很难被进一步吹大,这样也就避免了泡沫破灭。 …

美股是不是要开始崩了? Read More »

poverty, black and white, emotion

后疫情时代,钱该往哪里投?

《小明财商》第112期 去年三月到今年三月,闭眼投资就可以赚钱。不论是股票,基金还是房产,回报都会相当可观,当然,这都是事后的视角。 投资是有基本规律的,其中之一就是,投资永远要着眼于未来价值,到了今天,如果你还做闭眼投资客,我相信是会吃亏的,通胀和利率会怎样影响投资?未来的市场会怎样?我们中产该如何配置自己的资产?这些都需要得到解答。 噪音太多而判断力太少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手机上闪出一条推文:道琼斯指数大跌300点!或者是,加拿大失业率陡升至8.2%!又或者是,通货膨胀率上升达到5%! ImageImage虽然感觉被打扰,但又无法忽略,然后登录网银账户,看看手中股票和基金,如果波动过大,考虑出手,如果较为平稳,继续观察。投资者经常会以购买的价格作为参照物,而且大多是厌恶损失的。 很多投资者每天都会对信息作出反应,或剧烈或轻微,而更耐心的一批,一个星期查看一次账户,难免总有需要做点什么的冲动。 在做决定之前,如果跳出一个小人,问这样的几个问题,你就会平静些: 你决定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你的决定是情绪触发还是逻辑推导? 你的思考框架是基于多长的时间段? 我相信能有这样的一种自我觉知,你的投资水平至少达到平均水平。据我观察,除了这些以外,专业的投资管理者还会有一些底层的思考逻辑,换句话说,一般投资者和专业人士的思考框架是不同的,这也是建立判断力的基础。 用查理·芒格的理解叫多元思考模型。长期来看,这种判断力的差异就导致了投资结果的迥异。举几个例子,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会把股市投资里的几条准则归纳为: 安全边际; 市场先生; 长期投资; 在这样的思考框架之下,就会诞生出价值投资,1. 追求低的价格,以P/E,P/B,P/S (股票性价比的指标)等等为衡量标准;2. 厌恶长期,不可逆的损失,所以选择的公司要有竞争力,或者有明显的护城河,不追求时髦的投资;3. 短期的市场波动,只要不对公司的价值造成大的损失,便不妨碍长期持有。(比如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这样的股票30多年。) 当然,世界级的投资大家也是分流派的,相比价值投资者,还有一类是以雷·达里奥为代表的全球宏观经济型投资人。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大趋势。比如国家的债务周期,央行的利率政策,通货膨胀的数据,市场流动性的变化,收益率曲线形状以及信贷活的繁荣与否。在2008年金融市场饱受次贷风波的洗礼时,雷·达里奥团队管理的桥水基金却给投资人赚了一大笔。很遗憾的是,一般投资者是不能直接投资桥水基金的。 价值投资也好,全球宏观投资也好,凯瑟琳·伍德关注未来的 Ark ETF 投资也好,电子货币也好,甚至是市场上追求短期套利的 Reddit 论坛中的散户也好(以AMC,Gamestop 股票波动为缩影),其实都在遵循不同的思考模型,建立各自的判断力,又或者是讲出一套让大家相信的故事。 这和各个武术流派一样,铁布衫,一指禅,千金闸是硬功夫,需要靠内力积累,同时也有葵花宝典,玄冥神掌和九阴白骨爪,这些容易速成,但练久了,也容易走火入魔。 对于一般的中产家庭,我们又应该遵循怎样的思考逻辑?财富到底是工具还是追求的目标?是钱为家庭服务,还是生活为财富积累让路?依我所见,大多数人是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的。 我们面对的挑战 通货膨胀:物价的上涨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以5月份的数据,加拿大的平均物价水平相比一年前上涨3.6%。当然,生活在大城市的家庭,对食品、汽油、房价、交通等等费用的上涨感受会更明显。加拿大的央行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左右作为管控目标,如果通胀持续过快增长,央行可能更早采取抑制手段,比如加息。 低利率时代:低利率的表现就是现金类资产比如支票账户,储蓄账户,市场货币基金,短期国债,甚至公司债券,由于支付的利息过低,导致固定收益资产缩水。对于家庭和企业来说,利息成本降低,导致负债水平提高。身边很多的朋友用小房换大房,背上更多的长期房贷,这也将导致未来消费能力下降。 高资产价格:股市、房市、电脑芯片、木材、二手车都出现了普遍的价格上涨。股市和房产的价格上涨除了因为更积极的经济预期,也少不了市场上闲置资金和银行信贷的推动。但是,价格越高的资产,投资的价值往往越小,甚至会积累相当的泡沫。如果再出现个意外(covid-22?),高价格的资产剧烈震荡,而已经处在0利率环境的央行们,不太可能通过降息来提振经济。当然,像电脑芯片、木材、二手汽车的价格上涨,需要等到供应链产能恢复才会得到缓解。 ImageImage 我们的应对方案 问题分析完了,接下来就需要给出解决方案。然而,限于文字内容的表达力和篇幅,我特意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下一次的线上讲座,名为《后疫情时代的投资选择》。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smartphone, hand, gears

劝你远离酸柠檬

《小明财商》第111期 柠檬吃过吧?挺酸的。想当年曹操如果不是望梅止渴,而是望个酸柠檬估计也能度过难关。那种酸爽加上多汁,效果只会更胜一筹。嗯,你已经开始咽口水了。今天我要告诉你,酸柠檬有毒,请你仔细鉴别而且尽量离得远一些。至于为什么?还是从一段二手车的故事讲起。 酸柠檬的来历 二手车行业一直是一个水很深的产业,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品牌和行业的声誉总体不佳,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四个字:坑坑坑坑。在美国二手车的销售员在大众心里经常是可信度排名最低的职业(仅仅比政客好一点)。 诺贝尔获奖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通过对二手车市场的调查,在1970年提出了一个“柠檬市场”的概念。所谓柠檬市场就是卖假货的市场,像柠檬那样看上去很鲜亮,只是吃起来酸涩无比,难以下咽。如此,英语中就有一种表达方式:Don’t stuck with a lemon. Lemon,酸柠檬,也经常用来比喻品质低劣的商品或者服务。 在这样的市场中,买卖双方的信息极端不对称,最终导致不讲诚信的商家反而能获利丰厚,劣币驱逐良币。在二手车市场中存在很多阴暗的角落,市场的参与者心知肚明,他们包括修车行、估价师、保险索赔、销售商等等。整个行业呈现一种多输,而不是多赢的格局。如果这样的市场不被干预,最后导致质量最差的车占据二手市场。 卖车的人觉得车卖亏了,买车的人觉得车买贵了,中间商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及各种手段赚取多少有点黑心的钱。虽然乔治.阿克洛夫描述的是1970年美国的二手车市场,即便在50年后的今天,二手车商通吃买卖家也还是一种商业模式。 酸柠檬遍地 信息不对称存在于每一个行业,如此导致了消费者需要像避地雷般慎重,多数时候踩踩雷会有益于身心,也会是最常见的长进方式。所谓的,不会杀死你的会让你变得更强壮。刚巧,我置身于几个行业,也和客人有着接触密切,可以分享一些客人踩雷的那些事。 频繁交易 一个朋友问我,她的房子该不该卖?因为几年前她从开发商那边买的楼花,已经盖好入住了,贷款刚弄好,可以出租或者卖出。 我问,那如果房子卖出了,你打算干什么?“打算再去买个房投资。” 于是,我的建议是不用卖,安安稳稳持有,找个好租客就好。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见到那个朋友,她说她的另外一个地产经纪朋友劝她卖掉房子,然后再去买一个。后来我的朋友耳根软,就顺着操作一番。 将新房挂牌上市,卖掉变现,支付贷款罚金,支付增值税,然后将Townhouse换成一个小Condo,然后重新办贷款,重新招租,继续持有。 最后抱怨说,早知道就不卖 Townhouse,因为最近Townhouse价格一路飙涨,而买的 Condo 涨幅低很多,再加上额外产生的各种税费 (地产经纪费、贷款经纪费、房产转让税、律师费、增值税等等),前后一顿骚炒作,白搭精力,最后算下来亏了20多万。 我问她,知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地产经纪会建议你各种操作?道理很简单,是为了多赚钱。你想,一个房子值$1,000,000,假设每次交易赚佣金2%, 那么买了再卖,两次赚4%,也就是$40,000。在本金不变的前提下,多次买卖,即便客人不一定能多赚钱,但每次交易产生的佣金却落到了经纪的口袋中,如此往复,倒腾几次,收入就可以翻好几倍。 所以,频繁交易可以凭空创造收入。相应的,你也应该理解,为什么一些券商平台会教你各种划线,花样翻新,提供各路高人指点,冲击你的脑神经,让你高频交易。道理同上,为了赚取交易费用。因为一旦钱放在那里不动了,平台的收入就减少了。 如果没有内行的解读,这点秘密很难发现,所以当我劝你投资不要乱动时,真是为你好,股票和ETF也是相似的原理。 回扣吸引 你是不是会奇怪,为什么给回扣有可能是陷阱。按道理说,给了你回扣不就更实惠吗?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你明天要上手术台动手术,而前一天晚上主刀医生突然走到你的病床旁说,因为医院收费30万,而他可以赚10万,要求给你5万的回扣。我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这种手术我是不敢做的,因为医生主动要求给你回扣,促使你上手术台一定是有问题的,也许肾会少一个。 在理财保险行业中,我遇到过客人以保险经纪给回扣的高低来做试探,有些客人甚至认为经纪不给回扣,自己是在交智商税。然而,我的理解刚好相反。如果一个经纪人以回扣高作为诱饵,而客人还会购买,很有可能就是在交隐性智商税,在上当的边缘。不夸张的说,一个内行对于一个外行,有100种收割方式。最后,客人购买的保险因某些原因作废,而且保费也不退。 在安省,保险经纪职业规范中明确指出“给客人回扣属于不公平和欺骗性行为。” 传统概念中保险不能理赔,很大程度上是违规操作的结果。给你$1,000,少赔$500,000,不知你会不会难过。 但实际操作中,不少的保险顾问会以回扣的比例作为吸引客人的手段,在我看来至少会产生几个问题。 第一,走捷径。在保险申请中,如果希望减少工作量,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披露敏感的健康信息,甚至故意漏填。反正若干年后,真的需要保险理赔时,是申请人没说还是经纪漏填,很难甄别。 第二,忽略服务。很多保险是终身承保或者是至少10年的定期险,而真正保险申请、承保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每年定期的保单回顾,保费的缴付,投资方案的选择,保险类型的变更,受益人信息的更改等等都是后续的服务内容。服务是有成本的,所以,很多保险理财顾问,一旦成单后就“把你忘了”,直到你要再次买产品时才会“想起你”,也是合乎逻辑的。 第三,以灰制灰。做为客人一旦收了回扣,自然开心,虽然理财顾问是违规操作。反过来一想,如果顾问愿意通过违规操作来增加“竞争力”,Ta会不会利用规则漏洞对客人动手脚,将回扣再赚走呢?毕竟,人心隔肚皮,本性很难移。 然后呢? 酸柠檬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经过几轮淘汰后,车商的停车场上会留下很多质量差但看上去光亮、闪耀的车。而利益最相关的消费者却无法辨别车的成色、磨损度、以及以次充好的配件。 更重要的是,有一批经验丰富的销售员蠢蠢欲动,利于你的心理偏见,认知偏差来把你的钱赚走,而且在你做决定的时候,会全然无知,像似被催眠了一样。 更糟糕的是,每个行业都有酸柠檬,无法杜绝。要拒绝酸柠檬的诱惑,方法有很多,最关键的就是戒除心中的贪。从字形上看,贪为上下结构,上面是今,就是今天、马上、或者现在。下面是贝,也就是钱或者爱算计。所以,如果你既不急功近利,也不爱占便宜,能理性思考,你就离大部分的酸柠檬很远。 如果你还能不断学习,积累经验,省视自己的决定,并且找靠谱的人作为你的顾问,你会获得洞见,活得更通透。 分享一句链家创始人左晖的话给行业从业人:做难而正确的事。巧的是,他第一次创业做的是保险,第二次做的是房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