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MING

smartphone, hand, gears

劝你远离酸柠檬

《小明财商》第111期 柠檬吃过吧?挺酸的。想当年曹操如果不是望梅止渴,而是望个酸柠檬估计也能度过难关。那种酸爽加上多汁,效果只会更胜一筹。嗯,你已经开始咽口水了。今天我要告诉你,酸柠檬有毒,请你仔细鉴别而且尽量离得远一些。至于为什么?还是从一段二手车的故事讲起。 酸柠檬的来历 二手车行业一直是一个水很深的产业,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品牌和行业的声誉总体不佳,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四个字:坑坑坑坑。在美国二手车的销售员在大众心里经常是可信度排名最低的职业(仅仅比政客好一点)。 诺贝尔获奖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通过对二手车市场的调查,在1970年提出了一个“柠檬市场”的概念。所谓柠檬市场就是卖假货的市场,像柠檬那样看上去很鲜亮,只是吃起来酸涩无比,难以下咽。如此,英语中就有一种表达方式:Don’t stuck with a lemon. Lemon,酸柠檬,也经常用来比喻品质低劣的商品或者服务。 在这样的市场中,买卖双方的信息极端不对称,最终导致不讲诚信的商家反而能获利丰厚,劣币驱逐良币。在二手车市场中存在很多阴暗的角落,市场的参与者心知肚明,他们包括修车行、估价师、保险索赔、销售商等等。整个行业呈现一种多输,而不是多赢的格局。如果这样的市场不被干预,最后导致质量最差的车占据二手市场。 卖车的人觉得车卖亏了,买车的人觉得车买贵了,中间商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及各种手段赚取多少有点黑心的钱。虽然乔治.阿克洛夫描述的是1970年美国的二手车市场,即便在50年后的今天,二手车商通吃买卖家也还是一种商业模式。 酸柠檬遍地 信息不对称存在于每一个行业,如此导致了消费者需要像避地雷般慎重,多数时候踩踩雷会有益于身心,也会是最常见的长进方式。所谓的,不会杀死你的会让你变得更强壮。刚巧,我置身于几个行业,也和客人有着接触密切,可以分享一些客人踩雷的那些事。 频繁交易 一个朋友问我,她的房子该不该卖?因为几年前她从开发商那边买的楼花,已经盖好入住了,贷款刚弄好,可以出租或者卖出。 我问,那如果房子卖出了,你打算干什么?“打算再去买个房投资。” 于是,我的建议是不用卖,安安稳稳持有,找个好租客就好。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见到那个朋友,她说她的另外一个地产经纪朋友劝她卖掉房子,然后再去买一个。后来我的朋友耳根软,就顺着操作一番。 将新房挂牌上市,卖掉变现,支付贷款罚金,支付增值税,然后将Townhouse换成一个小Condo,然后重新办贷款,重新招租,继续持有。 最后抱怨说,早知道就不卖 Townhouse,因为最近Townhouse价格一路飙涨,而买的 Condo 涨幅低很多,再加上额外产生的各种税费 (地产经纪费、贷款经纪费、房产转让税、律师费、增值税等等),前后一顿骚炒作,白搭精力,最后算下来亏了20多万。 我问她,知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地产经纪会建议你各种操作?道理很简单,是为了多赚钱。你想,一个房子值$1,000,000,假设每次交易赚佣金2%, 那么买了再卖,两次赚4%,也就是$40,000。在本金不变的前提下,多次买卖,即便客人不一定能多赚钱,但每次交易产生的佣金却落到了经纪的口袋中,如此往复,倒腾几次,收入就可以翻好几倍。 所以,频繁交易可以凭空创造收入。相应的,你也应该理解,为什么一些券商平台会教你各种划线,花样翻新,提供各路高人指点,冲击你的脑神经,让你高频交易。道理同上,为了赚取交易费用。因为一旦钱放在那里不动了,平台的收入就减少了。 如果没有内行的解读,这点秘密很难发现,所以当我劝你投资不要乱动时,真是为你好,股票和ETF也是相似的原理。 回扣吸引 你是不是会奇怪,为什么给回扣有可能是陷阱。按道理说,给了你回扣不就更实惠吗?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你明天要上手术台动手术,而前一天晚上主刀医生突然走到你的病床旁说,因为医院收费30万,而他可以赚10万,要求给你5万的回扣。我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这种手术我是不敢做的,因为医生主动要求给你回扣,促使你上手术台一定是有问题的,也许肾会少一个。 在理财保险行业中,我遇到过客人以保险经纪给回扣的高低来做试探,有些客人甚至认为经纪不给回扣,自己是在交智商税。然而,我的理解刚好相反。如果一个经纪人以回扣高作为诱饵,而客人还会购买,很有可能就是在交隐性智商税,在上当的边缘。不夸张的说,一个内行对于一个外行,有100种收割方式。最后,客人购买的保险因某些原因作废,而且保费也不退。 在安省,保险经纪职业规范中明确指出“给客人回扣属于不公平和欺骗性行为。” 传统概念中保险不能理赔,很大程度上是违规操作的结果。给你$1,000,少赔$500,000,不知你会不会难过。 但实际操作中,不少的保险顾问会以回扣的比例作为吸引客人的手段,在我看来至少会产生几个问题。 第一,走捷径。在保险申请中,如果希望减少工作量,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披露敏感的健康信息,甚至故意漏填。反正若干年后,真的需要保险理赔时,是申请人没说还是经纪漏填,很难甄别。 第二,忽略服务。很多保险是终身承保或者是至少10年的定期险,而真正保险申请、承保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每年定期的保单回顾,保费的缴付,投资方案的选择,保险类型的变更,受益人信息的更改等等都是后续的服务内容。服务是有成本的,所以,很多保险理财顾问,一旦成单后就“把你忘了”,直到你要再次买产品时才会“想起你”,也是合乎逻辑的。 第三,以灰制灰。做为客人一旦收了回扣,自然开心,虽然理财顾问是违规操作。反过来一想,如果顾问愿意通过违规操作来增加“竞争力”,Ta会不会利用规则漏洞对客人动手脚,将回扣再赚走呢?毕竟,人心隔肚皮,本性很难移。 然后呢? 酸柠檬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经过几轮淘汰后,车商的停车场上会留下很多质量差但看上去光亮、闪耀的车。而利益最相关的消费者却无法辨别车的成色、磨损度、以及以次充好的配件。 更重要的是,有一批经验丰富的销售员蠢蠢欲动,利于你的心理偏见,认知偏差来把你的钱赚走,而且在你做决定的时候,会全然无知,像似被催眠了一样。 更糟糕的是,每个行业都有酸柠檬,无法杜绝。要拒绝酸柠檬的诱惑,方法有很多,最关键的就是戒除心中的贪。从字形上看,贪为上下结构,上面是今,就是今天、马上、或者现在。下面是贝,也就是钱或者爱算计。所以,如果你既不急功近利,也不爱占便宜,能理性思考,你就离大部分的酸柠檬很远。 如果你还能不断学习,积累经验,省视自己的决定,并且找靠谱的人作为你的顾问,你会获得洞见,活得更通透。 分享一句链家创始人左晖的话给行业从业人:做难而正确的事。巧的是,他第一次创业做的是保险,第二次做的是房产交易。

office, business, accountant

加拿大全民养老?你可能被骗了。

《小明财商》第110期 当你开始了解事情真相的时候,你会感到通透,而当你进一步深探的时候,又会不安,因为本质和表象可能大相径庭。加拿大表面上的高福利是收取高税费后的重新分配,这点刚刚报完税的家庭一定感悟很深。 于是,不免想问一个问题,20年,30年或者40年后,等我们退休时,加拿大现有的公共养老制度还靠得住吗? 我的答案是:靠不住。 先来了解一段加拿大养老金制度的历史。现在大家熟知的老年人金 Old Age Secuirty (OAS)是在1952年推出的一项针对加拿大公民的全民养老金计划。对于符合条件的公民,当年每月最多可领取$40, 每年最多$480。对于年龄的要求是70岁或以上,并在加拿大居至少20年。 这项政策推行的缘由是退休后,很多人的生活质量随工资减少而大幅下降。1966年,加拿大养老金 Canada Pension Plan (CPP)开始推行,接下来,在1967年最低收入保障 Guaranteed Income Supplement (GIS)开始实行,进一步改善老年人贫穷这个现象。由此,加拿大现有的公共养老金体系形成,到现在已经执行54年,这就是 CPP + OAS + GIS 三合一的公共养老金制度。 很多人会关心,按照现在的制度,在我退休后可以获得多少养老金,而我更在意的问题是,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到未来是否还能维持,如果不能的话,计算现有退休金有多少这个问题就没有了立足点。 对于养老金制度,我们需要用50年的时间尺度,来做一下比较,举个例子,我今年36岁,50年后86岁,因此3、50年后的养老金制度对我退休生活的影响远远大于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对我的影响。长期的财务规划需要预见更远的未来。 人口结构 50年前,当加拿大的公共养老金体系刚刚成形的时候,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2.7岁,也就是说,那群平均出生在1900年前后的人,在65岁退休后,预期存活时间是7-8年。早期的养老金制度是围绕这种假设建立的,别忘了,当年的OAS只针对70岁以上的人口发放,也就是预期发放3、5年的养老补助。 如今,以2018年的数据,加拿大人口的平均寿命为81.95,在过去50年间,人口的平均寿命增加接近10年。按照65岁退休的标准,公共养老金需要支撑这代人17年左右的退休生活。很显然,这已经是一个难题。更重要的是,这群人的平均出生时间为1940年左右,可以算是婴儿潮 Baby Boomers 了。 按照这样的推算,到2070年左右,也就是50年后,人口的平均寿命完全有可能达到100岁,拿我自己举例子,2070年时我85岁,或许还有15年左右的寿命。但真正的问题是,假设我在65岁退休,那我的退休生活将会有35年时间,这比1940年前后出生的这代人,又延长了18年,或者说一倍的时间。这将是一个更严峻的社会养老问题。 另外一个可能雪上加霜的事实是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请注意,老龄化并不光是因为人们的寿命延长,而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育率普遍下降。举个例子,丁克这个概念就是随着生育欲望下降而逐渐流行起来的。 从数据角度,1970年时,加拿大女性平均生育率为2.26,也就是说,一对夫妻,2个人,会再养育2.26个子女,如果这样的生育率能维持,长期来看,人口不会减少,因为 2.26 – 2 = 0.26。等这对夫妻去世了,他们的子女能补缺,人口还能小幅增长。 相比而来,2018年加拿大女性的平均生育率为1.5,从人口大局的角度,后继人问题很堪忧,长期来看,加拿大人口入不敷出。按照这个趋势,年轻人将会越来越少,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大。老人越活越久,小孩越生越少,这样下来,公共养老金体系由谁来负担呢? 按照2020年的人口统计结果,65岁以上的人口和17岁以下的人口已经相当接近。 为了支撑公共养老体系,开玩笑的说,一对夫妻至少生3胎应该成为加拿大的基本国策。 当然,生育率下降也有补救措施,那就是鼓励移民直接增加人口。这样看来,2016年加拿大一次性吸纳50,000民叙利亚难民也实属无奈之举,总理被吐槽多少有些冤枉。有人推测,加速移民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加拿大进一步分化,成为法语拿大、印度拿大、菲律宾拿大、穆斯林拿大,当然还有China拿大。想一想现在加拿大各种文化背景人群的生活状态,感觉已经很接近了。 税费增长 OAS和GIS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联邦税 Federal Tax,而CPP的主要来源是个人工资收入。一个明显可见的趋势是,个人收入税率和CPP的扣缴率都在增加。 可以看出,2021年5.45%的CPP扣缴率是1995年2.70%的两倍还要多,CPP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可见一斑。截止2020年11月,CPP基金10年每年的平均回报为10.5%,长期来看,希望通过提高投资回报来减小支付压力是很困难的。 以下是CPP的投资组合,供你参考。顺便提一句,CPP的投资组合和高净值人群的投资组合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大多数中产的净值集中于住宅类房产。 控制问题 公共养老金体系的另一大缺点是,应该享受福利的人缺少控制权。要想获得OAS,你需要在满18岁之后,至少在加拿大待满10年,并且需要年满65岁才能达到最低标准。在65岁之前,住满40年才能拿到全额的OAS。 相应的,CPP的最低领取年龄是60岁,请想象一下,假如你58岁被检查出绝症,预期寿命还剩两年,急需用钱作为孩子上大学的学费,那么你这辈子缴的税和CPP,对你个人养老没有任何收益。CPP和OAS的最低支付年龄以及支付的额度都不在个人和家庭的掌控之中。这些都是缺乏控制权带来的遗憾。 解决方案 …

加拿大全民养老?你可能被骗了。 Read More »

最后之后

        刚读完舍温·B·努兰的畅销书,中文译名为《死亡的脸》,英文名更加直白“How We Die”。作者以一个主刀医生的视角,讲述了身边人如何走到人生终点的故事,我认为这是一本有温度、有洞见,还有人文情怀的医学科普书。如果身边有人离世,推荐找来看一看,相信会带来宽慰。从物种的角度来看,死亡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推进群体的发展。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人无法战胜死亡,医生们打的是一场必定会失败的仗。        人们的死亡原因很多,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年纪太大了,身体的重要器官或组织,比如心脏、大脑、肺、肝、肾以及血管等等,老化发生病变导致的。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通常死于癌症、心脏病、阿兹海默症、肺炎、大血管破裂等等。        最近接触到的是我奶奶突然离世的消息。根据一位亲戚的描述:“奶奶早上起床抱怨身体不舒服,睡得不好,前几分钟还在讨论早餐吃什么,然后口吐鲜血,头一歪,人就不行了。” 我爸抽泣着跟我通话说:“接到通知时就知道问题严重,可是路上有点堵,等到了,奶奶就不在了,再等到救护车到达瞳孔已经放大,没有送医院的必要了。”       生命易逝,但逝者留下很多。奶奶生了5个孩子,4个女儿,1个儿子,我爸是独儿子,我是独孙子。我还有两个表哥,两个表弟,一个表妹。这些年,孙辈们也大多组建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们。可以说,我们这个衍生出来的二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就是奶奶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奶奶并不知道我从事哪个行业,而她却是我的理财启蒙老师。小时候,我和奶奶住一起,她口中常常会念叨:“良田万石,节约一半。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所以,节约这个概念深入我心,各种生活上的浪费会让我焦虑。勤俭节约这个习惯,可以让本金增长,这的确就是很多人财富积累的基础。         奶奶最大的遗憾是爸妈狠心送我出国读书,后来留在国外。奶奶认为 “出的门多,遭的罪多。儿女不在身边,照顾不到,家长也会很可怜。过节过年,一家人在一起总是会很热闹。收入再高,生活再好,也只是过一辈子,三尺宽的床就够睡了。”  是的,奶奶一辈子没上过学,不会写字,心中却一直都有最质朴的终局观。可能正是这点意识,到现在我还是一个对物质没有太高追求的人。         奶奶也是一个操心的命,在家的时候,除了为我操心,还为我爸操心,奶奶常说,“水往下流。” 也就是说,老人总是为新人担心,一代一代传下来,方向不可逆,像血液、基因和智慧一样。        以前每次回国,见到奶奶,她最关心的话题就是要不要回国找份工作,把家安在武汉。在她眼里其他老太太的孙女孙子在国内也收入颇丰,混得不错。         在奶奶眼里,儿孙能在身边,能常常见到,逢年过节可以团聚就是幸福。今年2月视频拜年的时候,奶奶还邀请我下次回国,去她那边住几天,我笑了笑,轻松地答应了,可惜现在已无法赴约了。         如今,那个最坚定,最持久的反对我当初出国留学的声音,永远的沉默了。到今年我已经在多伦多生活了17年。如果有人问,对于奶奶的突然离世你很伤心吗?我想我的答案是伤心,但并没有达到想象中浓烈的程度。或许这就是物理距离和理性解读造成的。         时间久了,联系少了,情感上就会疏远,亲人之间也是这样。老人们总希望孩孙们能做出一些成绩,能独立生活,能开枝散叶,这是大智慧,虽然心中总有不舍。理性的看,奶奶还有两个月就到了90岁,最终的归宿似乎是一种必然,有尊严的离开,很少痛苦算是寿终正寝。        出远门的人刚开始像风筝,在天上飘,飘得再远,线一拉,就收回来了。慢慢地,长成一棵树。树苗小的时候后,根系还不发达,容易迁移,可一旦适应了水土,根会伸得更远,扎得更深。有一天,结出了果实,连成了树荫,再想移动就困难了。像我吧,一开始是风筝,飘着飘着,脱了线,掉到地上,发了芽,渐渐长成了树苗,树苗生了根,想象中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模式很难实现。    …

最后之后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