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MING

cost, education, school

什么叫会理财?

  《小明财商》第109期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一直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对于一般生活在加拿大的中产华人家庭,怎样才算会理财?这些天似乎找到了答案,总结起来有这三点: 心中要有大图景。 资产的配置要分功能区。 要有玩无限游戏的心态。 大图景 罗胖罗振宇在第27期的《启发俱乐部》中问了一个问题:“什么叫会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会工作的人,心中有一份完整图景,每一步工作目标都是在促成一个更大的蓝图。而不会工作的人,心中只有子目标,没有大的图景。 大图景的重要性贯穿古今,比如《孙子兵法》虽然写的是兵法,但开头也有一段叙述,打仗是国家大事,能不打就不打,最好不战而屈人之兵。穷兵黩武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民穷财尽,而且胜仗打得越多,越容易拖累国家。因为打仗的立足点应该在于为国家争取长期利益,而不光是输赢问题。 历史上,汉武帝多次征讨匈奴,打了很多胜仗,但最后却大伤国家元气,在晚年发布轮台罪己诏,司马迁的《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些文字“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这其实就是丢掉了国家利益这个大图景所带来的问题。 把这个思路迁移到理财投资这件事情上,道理也是相通的。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对自己,对家庭财富方案的最终构想,你很有可能沉迷于一些高频率但是低重要性的信息中,对市场无规律的波动做过度的解读。 比如有些人会说,美股到高点了,已经错过机会,因为美国短期国债率上升,导致了前段时间的股票下跌。而我看到的是美国标普500指数,从1月4日的3700点,到4月7日的4079.95点,3个月的时间涨了10%。 对比之下,很多投资者从开年到现在,投资回报为负数,原因是过度的解读必然导致过度的操作。假如一年中,一个投资者要对自己的投资做20次调整,很有可能,这20次都是基于错误的信息,做出的错误决策。 一组事实:世界顶尖的投资者,比如巴菲特,长期的投资年化收益可以达到20%;标普500大盘指数,长期年化收益可以达到11%;一般的股票基金经理在扣除各种管理费用后,无法打败大盘股指;而一般的主动投资者,却无法战胜年均3%的通货膨胀。 就像美国战略研究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在《论大战略》一书中所说,制定好战略的前提是资源和能力的匹配。对于大多数中产家庭,我们需要认清自身的限制,比如知识水平,投资心态,以及时间精力等等。 因此我认为,理财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财富方案来应对人这一辈子各个阶段所要面对的挑战。假如未来有很多人可以活过100岁,那么退休生活将有30-40年之久。除了靠社保福利,还有哪些保障方案会让我们不至于因为长寿而窘迫呢?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这就是大图景。 功能区域 上海卫视有一档叫做《梦想改造家》的节目,一个有经验的设计施工团队,可以突破一般人的想象力边界,将一个只有10几平方米的房子,魔改成可以容纳4口,两代人的现代居所。 在房屋改造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工序,比如拆墙建墙,楼梯设计,采光设计,空间设计,厨房重构,软装家具等等,而这一切行动的基础,都建立于对完成后的作品有个一最终的想象图。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同时,一个使用功能完备的房子,一定会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比如卧室,书房,客厅,厨房,厕所这些。没书房的房子尚可接受,而没有厕所的房子,顶多是个残次品。不同的使用场景也决定了不同的设计标,你可能留意过,同样是洗手池,一个在厨房里,一个在洗手间里,它们的水池深度、水盆的材质、水龙头的样式以及下水管道的形状都是完全不同的。拿洗手间的洗手池和厨房的洗手池比大小没有意义。也不会有人站在厨房里问,为什么这里摆不下一张双人床?因为使用场景决定功能和构造。 除此之外,房子的整体布局也相当关键,不同功能区域的搭配也要恰到好处,一幢房子只有10个厕所和1间卧室,显然是不实用的。房屋设计和理财相似,功能完善,各司其职才是关键,错位的比较没有意义,而且理财工具也需要有多样性。 当你手中只有勺子的时候,如果下一道菜是牛排,你就会很尴尬,然而命运的厨师从来不会提前告诉你,下一道菜到底是牛排还是罗宋汤。 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有一个重要的差别,我认为是输赢心。在有限游戏中,赢是最终目标,比如打败对手,超越股指回报,战胜其他团队等等,在有限游戏中,胜败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决出。 而在无限游戏中,胜败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游戏推进下去。用这个视角去看理财,那么理财的目的是让家庭的财富不断积累,用财富去解决家庭成员各个人生阶段可能遇到的难题。如此,理财就是在解题。这是两年前我为客人做财务规划时画下的一份草图。 在最近的一次回顾中惊讶的发现,这份草图已经融入到客人的现实生活,所用到的财富载体包括自住房,投资房、RRSP、RESP、TFSA、杠杠投资以及人寿、重疾等保险。 同时还将债务优化,把房屋中的升值部分取出,用以对抗短期的市场波动。疫情之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比起原始状态有了至少3点改观: 专款专用,子目标明确,而不是混为一团:有了为孩子高等教育准备的教育基金;有了为养老退休准备的长期投资;有了对抗疾病、伤残和死亡的保障支出;有了产生租金的出租物业;有了应急资金可以随时取用,没有兑现成本。 资产的合理分散和配比:由于不同账户的钱投资类别不同,比如房产、基金、股票、债券、保险等的完美协同,确保了家庭财务的稳定性,也同时提高了资产的整体收益。 资产现金化以及税务优化:利用杠杆将资产变为现金,增加资产总量,还可以在市场机会出现的时候随时入手。同时,由于使用多种省税、免税、抵税的工具,提高了避税效果,最大化公共福利的获取。 经过这样一套完整的设计,财富方案的层次变得清晰,便于投资方案的长期执行,无限游戏就可以往前推进。在这个框架之上,添枝加叶,进一步对产品做出甄别和选择,制定可执行的计划,就可以把想法变成现实。 请问这样的三步走理财思路你认同吗?欢迎留言交流。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city, buildings, night

多伦多房市的回调也许就在眼前。

《小明财商》第108期 几天前,帮客人以全区同类型最高价卖出一套房子,而我却感到一种危险。如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一书中提到过的,事物发展由盛极转衰是一个自然规律,很多时候并没有预兆。 2020年夏季,加拿大国家贷款和住房公司CMHC曾发布过一份报告,报告指出:由于Covid-19的影响,预计加拿大大城市的房屋销售量会呈现19-29%的销售量衰减,同时MLS的平均房屋售价会比疫情之前下降9-18%。 事实证明,即便是CMHC这样的加拿大国字头权威机构,在房市走向上的预测也可以错得离谱,达到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地步。 以多伦多地产局2021年2月的数据,相比2020年2月,房屋销售量增加了52.5%,同时房屋的平均价格增长了14.9%。 结果和预测的反差没有丝毫贬低的意思,只是说明了市场的复杂以及做出准确预测的难度。因此,以下的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供你参考。 先抛结论: 大多伦多区域的低矮类房屋(独立,双拼和镇屋)价格增幅可能停滞,甚至会出现下滑,如果非要给个时间段,我认为在今年年底之前。 接下来,说说我的推导过程: 低利息房贷对房价的助长作用是有限的 支撑现在的高房价需要持续的FOMO情绪,而这样的情绪可能随时耗散。 政府可能会采取抑制房价的手段。 低利率的助长作用有限 支撑房价的因素中最重要有三点,第一是大幅降低的贷款利息,第二是由小换大的需求,三是对房市的正向预期。 房贷的利率降低直接减少了购房者的月供压力,这种影响有多大呢,举个例子: 以一个$700,000的房贷为例,假设两年前的利息平均为3.5%,现在的利率平均为1.6%, 30年的还款分摊期,前后的月供分别为:$3,143.31 和 $2,449.57; (计算的方法比较粗略,会有一定的误差。) 用同样的支付能力$3,143.31 , 在现在的利率环境中,以1.6%的利率计算,这样的负担能力可以承担$898,245左右的贷款。 如果再假设一个$250,000的首付,那么降息前$950,000房价,和降息后的$1,148,245的房价,从贷款月供的角度来说是相当的。(这个涨幅和今年二月份相比去年二月份的涨幅数据相当。) 当然,房产交易中产生的费用如转让税,律师费,贷款成本,解约罚款等等已经被忽略,而负担房子的成本除了房贷月供外,还有地税,保险,水电费,维护费用等等。房租的上涨也能缓解一部分月供压力。 所以,我更愿意把以上这个例子理解成一个思想实验,而不是精确的数学推导。简单说,利率的下降对房价的刺激是最主要的因素。 正因为如此,贷款政策和利率的变化将会对房市产生重大的影响。实际情况是,银行的利率几乎没有下降的空间,预计1年内也很难上调。 按照加拿大央行的说法,目前经济的恢复比预期要好,但还需要政策的支持,直到疫情带来的创伤全面恢复为止, 维持低利率和量化宽松还是目前政策的主旋律。 以上假设还有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多伦多购房者的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减少,但这方面的数据暂时还没看到。 综上,一年20%左右的房价上涨所带来的支付压力,很有可能被降息后减少的支付压力吸收,但是一旦高利息到底利息的转换过程完结,这样的推动力将会用尽。(加拿大全国整体的房价上涨和低利息都有很大关系。) FOMO情绪很危险 情绪对于投资是很不利的。用巴菲特老师本杰明格雷尔姆的“市场先生”作比喻,“市场先生”是一个情绪化的家伙,会愤怒、会喜悦、会焦虑、会忧伤。最重要的是,这些情绪都会影响市场对投资品的定价。 房产作为很多中产家庭财富的主要载体也会受制于人们的情绪。2017年2月,我带客人通宵排队买楼花,本来打算两个客人合伙买一套,最后变成一个客人买一套,这就是人性。 和常识相反,大多数的买家地产经纪并不喜欢过热的房市。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房源有10个Offer,那么最终成交的往往是出价最高,条件全无的那一个,而即便买到,买家也可能高估房子的价格。同时,另外没买到房的9个买家,有可能重新回到市场上,竞争新的房源。在投资这件事上,情绪化的决定是很容易犯错的。 FOMO是四个单词的缩写,Fear Of Missing Out。如果买房者购房的唯一原因就是担心失去赚钱机会,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长期自住可以减少一些短期价格波动的风险。 用霍华德马克思对市场周期的理解, FOMO这种情绪往往会出现在市场上涨的最后阶段,而且各种传言也会涌现,比如住宅用地有限,供给跟不上;现在不买,下个月会再涨20万;房子买了,就有了家可以住一辈子;买房一定抵御通货膨胀等等。这样的言论越广泛,投资的风险就越高,劝你小心行事,不要成为击鼓传花游戏中的最后接盘人。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管理着数千亿资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部设立在一个只有不到100万人口的小城市奥马哈Omaha,而不是纽约的金融中心。据说巴菲特很少用电脑,更多的读书看报,在做投资决定时总要将自己的购买原因写在纸上权衡利弊。这些办法都是为了过滤掉华尔街传来的噪音,让自己的思维慢下来更理性地决策。 政府抑制房价手段 加拿大的民主有个特色,政府由纳税高的人群供养,却往往由拿救济金的人选出。一人一票的选举方式必然导致政府有保护中低收入人群的倾向。 这十几年来,最高的收入税阶一直在提升,在安省,最高的个人收入税阶是53.53%,也就是每多赚一块钱,政府要那走一大半,请注意这还只是个人收入税。 同时,消费要打税,投资收益要上税,持有房产要上税,就连去世时,验证遗嘱也要上税。 如果买不起房子的人们呼声再起,那么政府出手抑制房价的方法会有哪些呢? 1. 增加资产收益税            2020年大放水之后,政府的负债急速增长。增加资产获益后的所得税,既不会激怒无产者,又能最大限度的抑制资产价格,还可以补充国库,可谓是一举多得。 很有可能,资本增值的纳入额从现在的50%增加到75%,这样即使炒房的人赚到了钱,也会上缴更多的税,抑制积极性。税务的种类还可以是外国人税,投机税,空置税,创新可以永不停歇。 …

多伦多房市的回调也许就在眼前。 Read More »

time, work, clock

很遗憾,你的RRSP可能买错了

《小明财商》第107期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不如原地踏步,方向很重要,方法更重要。 刚过去的3月1日,是2020年RRSP的购买截止日,相信很多投资者已经购买,可问题是你的RRSP买对了吗? 经验告诉我,大多数人并不会正确的选择RRSP的投资工具。 三个常犯的错误: 不会亏钱的投资就是最好的投资 过去什么投资回报高就投什么 买RRSP就是为了降个税阶 的确,买RRSP还有很多学问,容我逐一解答。 不会亏钱的投资就是最好的投资 RRSP账户的投资范围比较广,从无风险的储蓄账户,定期存款,到国债,再到低风险的企业债券,中低风险的混合型基金,中等风险的私人贷款MIC基金,高风险的ETF类基金,以及股票等都可以投资。 当然,由于选择的范围十分广,这会给一般投资者带来困扰。你想啊,当一个多选题只有两个答案时,瞎蒙能答对的概率是50%,而当选项变为200个时,一般人连把所有选项看一遍的机会都没有。 我相信,这就是大多数RRSP购买者可能面对的情况,银行或投资公司中适用于RRSP的互惠基金,通常就会有200多支,再加上其他类型的载体,一定会让人目眩。 所以,很多经历过市场周期的投资者,选择投资产品的第一要求就是不会亏钱,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保本比赚钱更重要。最近半个多月的市场调整似乎也验证了这个道理。 由于RRSP的投资时限往往会有上十年或者几十年,短期的波动或者账面上的浮亏不是最大的威胁,因为能跌的投资,往往就能在市场预期变化的时候再涨回来。 相反的,长期的通货膨胀,才是一个无声的杀手,与你的投资永远相伴。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加拿大官网上能查到的长期通货膨胀率可能并不具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原因是,这些统计的数据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物价增长的平均水平,加拿大这么大,每个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很不均衡,比如过去10年,多伦多的房价翻了一番还多,而卡尔加里的房价基本维持10年前的水平。如果把这两个地区的房价一平均,最后得出一个3-4%的平均增长率,这样的数据是没有实际用途的。 另外,计算通货膨胀时强调的是一篮子商品,而由于每个家庭的消费习惯会有很大差异,你家的篮子和我家的篮子里可能没有一件商品是相同的,所以,在理财中通货膨胀这个概念也需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生活场景和消费习惯做个性化调整。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越是在大城市生活的家庭,比如多伦多和温哥华,长期投资面对的通货膨胀会比国家平均水平高。经年累月,损失的购买力如下: 一年4%的回报和一年20%的回报相差多少?5倍对吧?对,但更可怕的是相差5年时间,那你到退休那天还有几个5年呢? 过去什么投资回报高就买什么 投资管理中一个最大的常量就是变化。而且不同的投资选项,在同样的投资环境内变化的浮动是不相同的。 在投资理论的教科书上,往往会用Beta来表述一种投资品相对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波动浮度,假如一只股票的Beta等于2,也就意味着当股指波动1%时,这只股票的波动基本在2%。 当然,灵敏度更高的股票在高流动性,低利息的市场中会有很迅速的增长,但缺点是给药不能断,刺激不能停,否则跌幅也是相当可观的。我观察到的高Beta股票主要在新能源,新概念,高科技,大麻这些行业里。 举个例子,近一年号称女版巴菲特的Cathie Wood管理的ARK ETF 基金采用的就是相当激进的投资方式,在近期的市场回调中跌幅也是相当大的。 比较以下三种选择的波动情况: S&P 500 Index Nasdaq Index Ark ETF 如此,对于大多数投资者,高波动的投资最大的缺点就是需要不断地判断市场的高低点,选择站边,即便是专业的基金经理,长时间的成功概况也是低于50%的。 像这样的高波动投资,同时搭配高杠杆策略,那对投资者来说通常是死亡之吻,Kiss of Death. 因为当你的账户归零时,即便市场反转,你再获利的机会也是零。所以,每当一些网友觉得巴菲特的投资方式已经过时了,要记住从1965年到2020年,这55年里,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市值年化增长是20.0%,当年$100的投入,到现在是$2,810,526。同一时期,标普500包括分红的后的投资回报是年化10.2% 可见保持敬畏之心的重要性,我相信,绝大多数指望靠RRSP来养老的投资人,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专业度来反复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并长期贴近平均市场回报的,更不用说超过了。 更多的投资者,在购买RRSP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投资载体的过往回报,容易忘掉投资品的短期回报是最难控制的,而长期回报是由资产的分布决定的。 另外,家庭的投资更贴近于无限游戏,游戏的目和做生意一样,要不断的壮大,把游戏玩下去,不建议用捞一票就走的行为模式。 买RRSP是为了降一个税阶 希望通过买RRSP将自己的税阶下降一档的做法比较常见,尤其是对于有一些税务知识的投资者。 RRSP退税延税的功能的确很关键,可惜大家通常会忽略,本金在一个完全免税环境中复利增长的积累效果。 举个例子,如果你RRSP最大供款额为$30,000, 而降到下一个税阶只需要买入$20,000,在一个7%的复利增长环境中,30年后的总金额:前者是$228,367.65,后者是$152,245.10,两者相差$76,122.55; 如果每年定时购买RRSP,年复一年,每年10,000的差距,持续30年,在退休开始阶段,RRSP账户的财富差距将是$944,607.86。强调一下,是差额不是总额。 相比之下,能否降一个税阶不是一个财富积累中的关键问题。相反,是否积累到一笔可观的金额,在收入竭尽的时候,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质量,才是一个更需要关注的方向。 有意思的是,在投资领域,那些你越是希望掌控的东西,越是费劲寻找的捷径,往往都是徒劳无功,而那些被你忽略掉的日常,那些朴实而简单的道理,认真执行,却会成为影响成败的关键要素。 用美国神学家尼布尔1934年写下了祈祷词做结尾: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

很遗憾,你的RRSP可能买错了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