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年底不敢理财,你在害怕什么?
《小明财商》第102期 每月总有一两天值得期待,那就是发工资的日子。领了工资,也算是对上一个月的付出做了交代。 然后,各种自动扣款便会发生:房贷,车贷,车保险,信用卡,孩子学杂费,供房水电暖,于是刚刚丰盈的账户,又被打回原形。 生活就是这般无奈的循环。踏入今年的最后一个月,理财的事还没提上日程。不去理财,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怕没钱 马上年底,一看账户,即将见底,黑五刚过买买买,圣诞节马上又到了。如此,理财成了一年中永远被耽误的那件事,心中苦楚:没钱我怎么理财? 而实际情况是: 不理财是你到现在还没有钱的主要原因。 在《New Evidence on the Value of Financial Advice》报告中,调查了3610个加拿大中产家庭,他们的家庭年收入在$10,000到$250,000之间。其中49%家庭寻求财务建议,50%的家庭不用理财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有顾问的家庭平均财富水平是没有顾问家庭财富的4.2倍,而且寻求财务建议的时间越长,这个差异越明显。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 理财建议对金融资产的影响是正向的和重大的。 理财建议使人们有更好的理财习惯,比如纪律性的储蓄。 理财建议还会让人对退休准备更充分。 理财建议也会让人们对理财顾问产生更多的信任、满足和信心——这些都是价值的体现。 在这些之上,理财师还可以用不同的财务工具帮客人提供解决方案,而且方案中,还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优化债务,重组投资,管理风险,合理避税等。 举个例子,年底很多客人购买RRSP储备养老金。但买RRSP的钱可以来自储蓄账户,也可以使用Home Equity Line of Credit, 还可以使用 RRSP Loan,也可以用投资贷款 Investment Loan 来代替代。 很多情况下,合理使用杠杆可以放大我们的有限资源,更快的达到积累养老金的目的。当然,投资也可以选择 TFSA, RESP 这些账户,还可以用房产,人寿保险等作为载体。 由于这些变量的搭配和组合,每个家庭的理财方案都会不相同。真正的难点在于要在变化中找到规律,又要在规律中分辨特例,因时,因人,因事来制定方案。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 怕改变 我妈妈最怕上医院,小病小痛通常会忍住,直到病情严重了,甚至危及生命了,才会不情不愿的去看医生。 有一次回国,看到妈妈全身水肿,说话有气无力,只是斜靠在沙发边上不敢移动,一动就会心慌,最后大夫诊断,由于代谢功能很差,水包住了心脏,整个人就像注水牛肉,最后住院治疗一个多月,才救了一命。 我妈的解释是,不上医院还好,只要去了医院就得做体检。一番检查后,会发现自己全身都有毛病,这样心态不好,反而更担心。 所以,对我妈来说,知道比未知更可怕。不知道自己的状况,马马虎虎过日子就好,正所谓:活在当下。 身体健康是这样,财务健康的道理也相似。理财顾问需要了解客人完整的财务状况。细节越丰富,方案的个性化程度就越高, 当然,细致的了解也会暴露出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会让人变得焦虑。选择逃避会比全面检查后制定行动方案,然后采取行动,更轻松。 改变的前提是克服恐惧,将痛点暴露出来,然后直面它,这需要相当的勇气。作出改变就像推车上山,不仅费力,刚开始时,效果还不明显,很容易下滑。不过,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现在的自己已经将原来的自己抛弃在了山脚下。 怕犯错 犯错就会受到惩罚,这是我们心中自从婴儿时期便被种下的一条规则。所以,坐以待毙会比犯错之后承受损失更容易被接受。 有些人,看到别人投资赚了钱,常常会眼红,但是,每当看到自己储蓄账户里的钱没有减少,也会得到宽慰。 理财,除了要将自己的财务隐私暴露给别人,更可怕的是,万一犯错,相信了不值得信任的人,还会导致亏钱。 这些例子并不鲜见,BMO亏了几千万的客人们,还在和理财经理于法庭上纠缠; 早年间投资了地产开发商 Cresford 私募项目的客人,也因为开发商破产而无钱可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