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MING

cross fit, zimmer, health

从“艳照”开始,聊理财。

《小明财商》第62期 理财难吗?那要看你问谁,但我知道会理财的人一定是性感的。 这回的故事主角不是我,而是她,先上几张靓照,提振一下精神。 这是多伦多的一位健身私教,名叫Mary,同事介绍认识,在咖啡馆里聊过一次天。 我和同事在咖啡馆里等,她披着长款的加拿大鹅,急冲冲的从咖啡店的透明玻璃墙前跑过,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道高挑的闪电。 “对不起,刚才带学生,下课晚了,我叫Mary。” 她抽出椅子,坐在我旁边。 “没事没事,我叫小明,是Stella的同事。” 简单了解她现在的工作后,我问她,对于我这种崇尚没有静止,生命便无法触摸深刻的“懒”人,健身应该从哪里开始? 她笑了笑,从一个健身教练的角度给我支招。她说,首先吧,她会问一系列关于健身和运动习惯的问题来了解我的基础到底如何。 因为健身的计划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一节课也经常是更进一步的了解客人的需求。她接着说,不同的人,健身的目标也是不同的,比如耐力、肌肉或者塑形等等。 我又问,对于初学者,一般的健身顺序是怎样? 她说,首先是有氧运动,锻炼心肺功能,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等。 然后,就是重量训练,提升肌肉的力量。如果是女生,需要对特定的部位做集中练习,达到塑形的目的。 前面两步都很重要,最后一步就是坚持去做。如果有教练指导,除了能学会一些必要的方法外,还有一个监督促进的作用。 如果自己练习,那最好找一个健身同伴,相互监督,以免犯懒。方法很重要,但坚持最关键。 听完她的这些话,感觉到,这不是在讲健身,而是在教别人理财,因为做法完全相同。不信,我来翻译一下这段对话。 知识、目标和习惯 理财,每个人的起点是不同的。知识、经验、习惯、现状都是制定理财方案时的衡量标准。理财工具种类繁多,但都要服务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比如以前说到的生、老、病、死四件人生大事。 习惯本身对财富积累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对投资载体的选择。这里的习惯常常包括:消费习惯、储蓄习惯、以及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指的是对理财知识的不断探求。) 从基础开始 一个刚刚学会爬行的宝宝,你一定不会让Ta去爬楼梯对吧?爬到一半,摔下来,也许就是要命的事。 理财工具,从易到难,可以依次是,储蓄账户、定存、保险、基金、地产、股票、期货、外汇、期权甚至可以是电子货币等等,当然,还有各种花式玩法。 最常见的投资失败,就是顺序颠倒造成的。你也可以回顾一下,朋友圈里那些曾经各种“炒”的人,几年下来是不是大多都偃旗息鼓了? 因为,本末倒置的投资方式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 逐步提升 除了投资以外,可以将视野拓展。我经常会提到DIRT模型,既 Debts 债务优化,Investments 投资组合,Risks 风险管理,以及Taxes 税务和福利。 当然,这些都是进阶技能,需要贯穿不同的领域,在加拿大,完全可以做到1+1+1+1>4,至少,我在很多案例中做到过。这里有案例,解密:把$226理成$49,994只需四步! 我也质疑过,认为理财顾问的核心能力不应该是吃喝玩乐,而是对硬技能的把握,然而,这和真实的环境是相悖的。 坚持下去 坚持的力量相当惊人,因为那就是时间的力量。横贯中西,跨域不同行业,最真实的道理,往往简单到朴实无奇,所谓大道至简。 用英语表述,应该更贴切:Simple,but not easy. 下面是如何积累到$1,000,000的几组方案,如果你 25岁,每月存 $417;如果你 35,每月存 $882;如果 45,每月存 $2033;如果你 55,每月存 $6031,最后的结果都是到65岁时,有$1,000,000存款。 有没有发现,这里唯一的变量就是时间,很明显,对于很多人,方案不可行,只是因为缺少时间。开始的太迟,行动得太晚。 关于焦虑 昨天,我和助理聊理财,我说现在的90后,如果贷款$500,000万买房,七七八八算下来,一个月光花在养房上的固定开销要$3,000。 她说,本来吃光花净的生活模式很开心,听我讲完,她开始焦虑了。 我说,只活在当下的机会成本,常常是未来的窘迫。 据说,罗胖(我的偶像)是网络上贩卖焦虑的第一人。 罗胖说,焦虑这种情绪正是在帮你调动资源。看来,我也开始制造焦虑了。对于年轻人,轻微的焦虑就是最好的成长状态。 …

从“艳照”开始,聊理财。 Read More »

小明财商

最可恶的保险,是交了一辈子钱,但不赔付的那种。

加拿大华人共同关注的理财公众号 《小明财商》第60期   上周,一个几年没见的老客人找到我,聊房屋贷款保险的事。   她说:“这段时间身体不太好,老是觉得累,查出来有些贫血,需要吃药治疗,每天从新市开车到北约克上班, 单程接近一个半小时,吃不消。”   她也渐渐意识到,身体已经不如从前,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有份保险更安心。她也正在比较银行提供的保险和保险经纪人代理的保险。   的确,这就是一个单亲妈妈最朴实、最真实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最可恶的保险,是交了一辈子钱,但不赔付的那种。   这是CBC调查截图,每一个都是真实的案例。   你可能会问,银行卖的房贷保险和保险经纪人卖的房贷保险有多大区别呢?   区别有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赔付与不赔付的区别。   用专业的标准,这两种保险就是土豆和西红柿。(如果你买的是银行的贷款保险,请仔细阅读。不然,后果可能很严重。)     索赔后核保 vs. 申请时核保   银行或者贷款机构出售的保险,是贷款人保险,英文叫做 Creditor Insurance. 一般必须附属于信贷产品如信用卡,个人信用线,车贷和房贷等等。   这些保险不需要保险经纪人参与销售,也不需要销售顾问有任何关于保险的培训,也没有人关心你的身体情况和过往病史。   当你填完,基本读不懂的申请表 (不怪你,医生也不一定能读懂),每个月按时缴保费后,有很大几率,索赔时并不能得到承诺的赔偿。因为银行销售的保险统统都是索赔后再核保 Post-claim Underwriting 的产品。   因此,当你或受益人索赔时,银行会调取多年前填写的申请内容和医生记录的情况比对。如果你被发现“骗保”,索赔被拒,也只好吐出一口老血。当然,你也许只是没有看懂问卷,无心为之。信任的丧失,不再相信保险,就是一种后遗症。(视频中讲述的就是这个问题,一定要看。)   相反,保险经纪人代理的保险往往是在申请提交时核保 Pre-approval Underwriting,有一段较长的核保过程,需要清晰地了解各种信息,包括被保人的身体情况、过往病史、家族病史、财务状况、生活习惯等等。 常常,一个保单的核保过程会要好几个月。   这样详尽的调查过程是为了今后理赔时的轻松,但前提是,你的保险经纪人必须专业和尽职。请记住,申请时,想糊弄保险公司很容易,但索赔时,会很艰难,但你有选择。     受益人是谁?   有没有感到奇怪,在银行买保险时,理财顾问从来都不问,你的受益人想写谁?   对的,不管你希望他是谁,银行的保险受益人只有一种选择:代理保险的银行。强调一遍,受益人不是你配偶,不是你孩子,更不是你父母,只能是银行。因为这类保险叫做 Creditor Insurance,谁把钱借给你,谁就是你的 Creditor …

最可恶的保险,是交了一辈子钱,但不赔付的那种。 Read More »

dental, porcelain tooth, wax

从一颗牙的故事说起

小明财商》第61期 一个客人在微信上给我留言,她说,近来牙疼,检查后,牙医说,牙根已经松动,只能种牙。$8,000一颗,需要种三颗,一共 $24,000。 她毫无准备,这笔花费几乎是她半年的收入。况且,她没有任何牙医保险。 只感觉,发语音时,客人左手拿手机,右手捂着嘴。心中可能还在抱怨,牙医,简直……是暴利……行业……哎哟哟…… 听到这么高的治疗费用,我也长见识了,难怪加拿大大学里的牙医专业,学费是所有专业之首。 病的问题,很多都是钱的问题。 在永久居民都有健康卡的加拿大,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看病不用花钱”,因此在理财时也缺乏相应的准备。 虽然不知道牙疼算不算生病,但我清楚,关于牙齿护理的各种开销,至少在安省,健康卡是不包含的。 相应的,一些和眼睛疾病相关的治疗费用,安省的健康卡也不包含。而且,和牙医一样,眼医也可以自由定价。 当然,还有很多健康卡不包括,但实际需要支付的费用,如药费、看护费用、通勤费、因病减少的收入等等。 在银行工作时,一个客人告诉我,因为需要照顾生病的老公,自己只能工作半天,而且每天往返于公司、护理中心、孩子学校和家之间,一个月光是花在收费高速公路407ETR上的过路费就是$700多。 就好像《我不是药神》中的台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药就在那里,我却买不起。” 实际上,即使在全民医保的加拿大,很多家庭依然会因为疾病和医疗开支,而被逼破产。因为药只是众多开销中的一项。 徐峥扮演的药神说:“有病没药是天灾。” 我认为,有“药”没钱,也许就是人祸了。因为表面上是缺钱,而实质是缺少对加拿大“免费”医疗体系的了解。 从理财的角度,只需要问自己,如果突然需要一笔治病的钱,将会从哪来?我也希望你能有一个不错的答案,至少,需要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以前这篇文章介绍过加拿大重大疾病的情况,这里不赘述。感兴趣,点这里。这是一座城,城里有太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还有这篇,很多的不经意,就是最后一面。我落泪了,请慎入! 钱的问题,很多是思维的问题 工作十多年,和不同领域,不同财富水平的朋友交流后,我更深的体会到,财富只是你认知升级后的副产品。换句话说,富人之所以有钱、还有闲,是因为Ta的想法和穷人是不同的。 前些天,我和朋友半开玩笑地说:“《小明财商》的终极使命就是解放人类。” 朋友疑惑地看着我:“我们又不是黑奴?”  我接着说:“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拥有$1,000,000的资产,每年稳定赚取5%,就是$50,000年薪。区别在于,这些是被动收入,而你是否继续上班就成为了一种选择,你就自由了。而这笔资产可以是存款、基金、保险、房产、股票等等的组合。”  朋友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因为他在广州的父母过的就是这种生活,每个月按时吃利息、收房租,大把时间,各处旅游,很潇洒。 我点点头,“我们要做的就是,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方案,尽早帮家庭积累到这笔财富,用资产来赚钱就好。只是不同的方案需要的时间长度不同,1年、10年、20年、50年,对有些人,可能是一辈子也做不到。” 我发现,很多赚“辛苦”钱的朋友们,常常把自己折腾得半死,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然后换份工作、再找兼职,最后却让账上的钱 “睡大觉”,不理不顾。这就是完全颠倒的主仆关系。 思维的问题,很多是经验和知识的问题 观念的牢笼常常会将人锁死在自己的阶层里,一锁就是一辈子,有时,甚至是几辈人,这就是阶层固化。 爸爸时常跟我说,奶奶是个相当节省的人,爷爷生病时,连一次性的纸尿裤,奶奶都会想办法反复使用。 这种在外人看来,几乎是虐待的行为,在奶奶眼里,被解读成了节约。因为解放前,奶奶讨过饭,饿狠了,穷怕了。 我隐约感觉,自己害怕浪费的心态,多多少少,来自家族遗传。当然,这种经验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也会随着新经验的不断写入,而逐步减弱。 这个过程有点像可以重复擦写的电脑硬盘,虽然时常有新的内容写入,但旧的印记依然存在。 很多年轻人在父母的教导下,读完大学,找份好工作,安顿下来,过着平淡的一生。很多,过去的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会慢慢变得安分、平庸。 反观那些上学时,爱打闹、不听话、不进取的“坏学生”,却能在事业上打下一片天,迅速积累财富。 也不知道,这种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成家的教导,是不是还适应这个时代,有利于大多数的年轻人? 总之,这就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经验,至于是否还有价值,会不会误导人,很少有人去问,更少有人去想。当然,父母的初心一定不坏。 长辈的经验,个人的经验常常是受局限的,就好像天冷了,室内都有暖气,而你妈依然唠叨,让你穿上秋裤。妈妈没有意识到,环境变了,秋裤不再适用。 相对于经验,知识的不断扩充能更快地提升思考的层次。其实,优质的知识就是前人对经验和思考的总结,而知识要对你产生影响,前提是你拥有开放的心态和不被满足的好奇心。 外行人看投资,觉得不靠谱,成败是运气,而内行人可能会告诉你,做投资,要了解经济学、心理学、金融学、会计学,要用到各种思维模型,如估值模型、复利增长模型、风险管理模型,还要懂得计算内部回报率,做压力测试。 对投资风险的衡量则依靠各种历史数据,如标准偏差、方差、VAR、平均值、最高值、相关系数、最大跌幅等等。 然后,经过若干步骤,设计出一个最优的投资组合。最后,成为市面上的各类产品,可以是互惠基金、保本基金、ETF、分红保险、万能保险等等。 当你一步步拓展眼界,迭代知识之后,你更会对专业产生敬畏。心智一旦开启,就是一次重生。 其实,枯井里的青蛙,也能仰望蓝天,然而,一片飘过的乌云就能遮住它的这片天,变得暗无天日。知道的越少,反而越自信。 用罗振宇的原话:“知识总是把人群分成两类,当人类刚发明轮子时,就一定会有人推着小车载着家当走向远方,有人就一定会觉得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我才不用呢,而留在原地; 有人发明了火,就开始吃熟食。有人不学,有人不习惯,继续吃生肉,然后在进化的路上,他们又分成了两波; 有人发明了帆船就开始往远方寻找新大陆,有的根本不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 有人发明了蒸汽机,有的国家就会变得船坚炮利,跟世界发生奇妙连接,而有的人看不见、看不懂、看不惯,然后自我隔绝于这个时代。” 问题是,你属于哪一类呢?也许,能决定你命运的,只有你自己。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