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MING

income tax, calculator, accounting

税赋致贫:你关心,但并不了解的加拿大个人税务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明财商》。我是主讲人小明。这是《小明财商》陪伴你的第二十二期。今天有幸请到气质美女会计,我的同事 Vivian Wu 为大家讲讲个人税务计算的话题。 新历新年伊始,农历新年在即,在这里先给大家拜个早年!祝愿大家合家安康!平安幸福! 数年前小明在跟我聊人生聊理想的时候,就坚持要做一个良心金融知识的平台,如今《小明财商》已经陪伴您走过第二十一期。 这一期有幸可以为《小明财商》执笔来谈谈你的个人税。我们生活在加拿大这个万税之国,每年基本都有各种各样的财税新政,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政府向来是画张大饼,给粒芝麻,拿走西瓜。本期就从万变不离其宗的“宗” 说起,你是否真正了解我们的应税收入 (Taxable Income) 是如何计算而来的? 我们的个人税要交两部分 :联邦税Federal Tax 和省税 Provincial Tax 。两者都是在计算出Taxable Income之后,再按照联邦和各省的边际税率计算得来的。(此处我们以安省为例) 第一步:我们要知道如何计算 Taxable Income: Taxable Income = Total Income – Deductions – Losses carry forward from previous years Total Income = 打工收入(Employment Income) + 生意收入(Business Income)/自雇收入(Self-employed Income) + 房租收入(Rental Income) + 利息收入(Interest Income) + 股息收入(Grossed-up Dividends) + …

税赋致贫:你关心,但并不了解的加拿大个人税务 Read More »

city, street, people

创业狂想(下):2019 活下去!— 解决你的第一需求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明财商》。我是主讲人小明。这是《小明财商》陪伴你的第二十一期。接着上期以用户为中心,聊聊怎么服务好第二群用户。 上期谈到的第一类用户是希望获取更多理财知识的人群,第二类主要是原本就在理财行业工作的人。根据上回的统计,这类人占投票人数的28%。还有一小部分则是来自地产和贷款行业的从业者,占比9%。 第一需求:活下去 对于行业新人,投资理财行业可谓是九死一生。每年有大量的新人考证入行,然而能真正活下来将理财投资作为长期职业的并不多。(地产和贷款经纪也面临着类似的处境。) 作为一个行业老兵,我认为淘汰率高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三点:1. 没客户;2. 没知识;3. 没人带 01没客户 上期提到过,63%的关注《小明财商》公众号的人群是希望获取更多理财知识的用户。这部分人中相当一部分就是潜在的客人。因为理财知识是需要通过各类理财工具来转化为财富增长的。传统来讲,理财工具包括银行储蓄账户,免税储蓄账户 TFSA,登记养老储蓄账户 RRSP,登记教育储蓄账户 RESP,以及各类人寿保险等等。广义来讲,投资产品也包括地产类和私募类,同时还要善用各类借贷产品和税务策略。当然,希望获取知识的用户和最终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之间还有一个如何转化的问题,以后会有专门的培训来回答这个关键问题。 02没知识 理财投资行业和地产、贷款等行业相似,一个新入行的顾问很难依靠入职考试时学到的一点课本知识生存下来。实际上课本知识和实战经验是一个人的左右手,它们互补,而不能相互替代。 在这个行业,经常听到客人抱怨:“我被一个朋友拉去听一个讲座,最后我就开了一个账户。可是那个拉我去的朋友什么都不懂,是她的经理帮我开的账户。我和那个经理也不熟,感觉很不好。” 显而易见,缺少知识的顾问不仅会伤害身边的朋友,还会降低自己的生存率。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必须同时着眼于知识和实战。《小明财商》将会逐步推出针对理财投资行业专业人士的培训。 03没人带 获得知识以后,在实战中成长则更为重要。传统的代理公司 brokerage firm 往往以单兵作战为主要行为模式,经纪们各自为政,无法发挥协同效应。很多情况下,新入行的经纪人反而成为了经验丰富从业者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同一个市场,而且市场总量有限。最后,默契不能达成,反而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种情况也更进一步增加了新人的淘汰率。因此,一套有效且公平的利益分配系统是激发团队合力的重要保障。 在理财投资行业,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传统手艺人使用的师徒制。真正的客人每个都不一样,但每一个群体都有相似的需求和偏好。只有经验丰富的顾问才能领会其中细微的差别,这就是微观体感的重要性。很奇妙的是,这种微观体感只能靠经验的积累慢慢形成。 最重要的品质:耐心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曲线,在这里我想分享日本寿司大神小野二郎的故事:出生于1925年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寿司大厨,师傅中的师傅,职人中的职人。他开着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总共只有10个座位,客人预定需要提前一个月,人均消费$500美元,而且用餐时间只有15分钟。小野二郎从最好的鱼贩子那里买鱼,从最好的虾贩子那里买虾,从最好的米贩子那里买米。从醋米的温度,到腌鱼的时间长短,再到按摩章鱼的力度,小野二郎亲自监督。他会根据顾客的性别、用餐习惯精心安排座位,时时关注客人的用餐情况以做调整。在他的店里做学徒也会经历漫长的煎熬,所有的学徒要先从学会拧烫的手工毛巾开始。逐步着手处理和准备食材,10年过后,才会让你煎蛋。这种苦行僧似的美食精神非常人能及,“我练习煎蛋一天最多的时候有4个,3到4月后做了200个失败品。”直到最后二郎终于点头默许,学徒激动到泪下,“我终于被称为是一个真正的职人,这是我努力的最终成果。”  最后,如果你是我所描述的第二群用户,正在被没客人,没知识和没人带这三个问题困扰。或者,你正在考虑如何进入投资理财行业。我真诚的邀请你参加《小明财商》为你举办的线下交流活动。可以扫二维码,咨询线下活动具体信息,也可以直接联系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谢谢你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old man, go, tombstone

很多的不经意,就是最后一面。我落泪了,请慎入!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明财商》。我是主讲人小明。这是《小明财商》陪伴你的第二十三期。面对现实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提前预警: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死亡,话题有些沉重。 这些年慢慢意识到,很多的不经意,其实就是最后一面。我先来还原身边发生的3个真实故事。 01 天 我是武汉人,很多武汉人有个习惯就是晚饭后邀几个朋友邻居一起打麻将。 为了避嫌,打麻将的活动室也有一个别称 “文化室” 去年回国探亲,和妈妈聊天。她说好久没在 “文化室” 看到一个叫老杨的牌友。 听说这个人还有点社会背景,当时就对这个 “大哥” 有些好奇。 一天上午,门外几声“咚咚咚”的敲门声。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个戴着眼镜的叔叔。 我一看就知道是小区的邻居,只是因为不常回家,也说不上是谁。叔叔扶了扶眼镜,在一个笔记本上打了个勾。 “哦,你回了。你妈妈呢?” “她出去过早了。“  在武汉过早就是吃早餐的意思。 “老杨走了,我们邻居凑点分子钱送到他家,你妈回了跟她说一声。”  对于老杨这个人,我原本只是好奇,现在却有些莫名。因为从来没见过面,听到这个消息也谈不上伤心。 一天我和妈妈在街边过完早,外面转转,消消食。一个阿姨从对面走过来和我妈妈打招呼。 这个阿姨感觉还算年轻,可是刚说了几句就哭了起来。原来她是老杨的妻子,但并不是我想象中的 “老大的女人”。 听她说,老杨因为肝癌在医院花了80万换肝,眼看人有救了,最后因为并发症大出血,人还是走了。这个阿姨是位全职太太,家里原来还请了个保姆。家里一儿一女。 妈妈试图去安慰,阿姨只说了一句,我还记得很清楚:“老杨出了这个事,我们家的天都塌了。” 然后就接着哭,也不知到为什么,我最怕女孩子在我身边流泪。 02 痛 上次去拜访TD分行的老同事Pauline,不经意间提到一个H女士,她是我们原来共同的客人。 她说, 你记得这个H女士吗?我说名字听起来比较熟,但毕竟离开分行好几年,印象不深。 “她得了癌症,上回还带她儿子过来,希望在账户上加上他儿子的名字。” Pauline说。 去年7月,我收到了这个H女士的微信短信,说想见一面,我们就约在了办公室。 H女士穿了件无袖的黄花连衣裙,皮肤显得很白皙,脖子上围了一条碎花的丝巾。 我和她见面,她说她刚刚50出头,不抽烟,可是最近检查出来了肺癌,而且这种肺癌发展速度很快。 医生说她还有3-6个月的时间,所以想找我聊聊遗嘱的事情。进一步了解才知道,H女士的孩子刚刚开始上大学,和很多新移民一样,她有着艰辛的过往。 原来一天打两份工,工作16个小时,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经常在开车的时候睡着,幸亏没有出大事故。因为工作强度大,疏忽了和儿子的相处,母子关系比较紧张。 她说她特别放心不下儿子,她走了以后,怕儿子学坏。说话间,她呼吸的声音特别重,感觉每吸一口气都要用尽全力。 会面结束后,我把她送到门口。她告诉我,自己住的房子是国内老妈给的首付,以后人不在了,担心妈妈接受不了这种打击,所以拜托自己的哥哥,逢年过节给母亲发个微信,就说自己的喉咙有问题,不能打电话,只能短信联系。 H女士一直很坚强,没有哭,也许她知道,我最怕女孩在我身边流泪。其实对于死亡,我也会不知所措,H女士给我的最后一条微信是 “痛”。 03 少 /shào/ 去年8月,我带着朋友到皇后名粥吃饭。见到了一位许久没见的同事 Connie。  碰到老同事,便上前寒暄,她说她在等人,问我认不认识一个叫 Jason 的同事。我说有印象,原来在TD的同一个部门工作,只是不在同一个工作组。 简单寒暄后,我和朋友坐在旁边吃饭。吃完饭,礼节性的回到同事那桌打个招呼。 Connie 开始介绍,“这是Ming,以前也是我们TD的同事,你认识他吗?” Jason 点点头 …

很多的不经意,就是最后一面。我落泪了,请慎入!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