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文章
CPP: 一块不得不揭开的遮羞布
《小明财商》第121期 很多话题,因为熟悉,就少了进一步去了解的动力。比如,我们衬衣的衣襟上到底有几颗扣子?是5颗还是6颗?又比如,我们穿鞋带的位置到底有几排孔?是3排还是4排? 你说,在这种无关痛痒的事情上花精力,纯属浪费时间。我问,每年收入中都会扣除一项叫CPP的开支,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它对你来说重要吗? 一段故事 之所以想到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一次客户咨询,考问CPP到底能不能保护个人利益?举个例子,老杨和老李,移民不久,生活在加拿大。人到中年,恩爱两夫妻,膝下子女双全,老杨管钱,老李管孩子,老杨爱喝酒,老往河边走。一天寒夜,出门未归,老李知道事情不妙,结果在湖边找到了老杨的鞋子和手机,警方找到的剩下的遗骸。(故事创作,纯属虚构。) 简单问一句,这种情况下,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杨已经离世,而老李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还面临着$1,000,000的房贷,$50,000的车贷,$200,000的儿女教育支出,老李孤身一人,只能全职加兼职,上班补贴家用。这种情况下,老杨交了好多年的CPP,得到的赔偿能帮到老李一家吗? 据我的研究,CPP就是那个被逼上梁上的吴用,虽然也算108将,但毕竟人如其名,无用。现行的公共养老方案,就是一盘残棋,小改小动,无法破局。 以前的内容中讲过,加拿大的全民养老政策很可能靠不住。可以参考: 加拿大全民养老?你可能被骗了。 一些数据 根据过去30多年官方CPP缴纳的规则,很明显,由于加拿大人口老龄化,CPP的储备金捉襟见肘,1990年,CPP的缴纳金额为收入的2.20%,上限为$574.20(受雇人士), 或者是$1,148.40(自顾人士) 。到了今年,也就是2022年,CPP的缴纳额度变成了收入的5.7%, 上限为$3499.80(受雇人士), 或者是$6,999.60(自顾人士) 。 为什么这项开支在过去32年间,涨了6.09倍呢?显然不能简单归因于通货膨胀。因为按照加拿大央行的数据,过去32年间,物价涨了不到一倍,年均通货膨胀为1.92%。 相比而言,每人在CPP中的缴纳数额,增长率为5.8%,这个数字妥妥的打败了加拿大的长期通货膨胀,定期存款率,债券利率,甚至一些优质的平衡型基金的长期回报。 换句话说,等明年报税的时候,如果你是收入高于$64,900的自顾人士,光CPP这一项的开支就是一年$7,000。而且,按照过去30多年的惯例,这笔花费每年必涨! 假设一种情景,一个25岁的年轻人,作为一名年薪$120,000的自顾 IT 合同工,每年缴付$7,000的CPP,额外再交$30,728的收入税, 10年内去世,他的家人能领取多少CPP呢? 答案是0块。 如果他在10年后去世,他的家人能领取多少CPP呢? 答案是$2500块。
20/20/20现象, 给我的启发。
加拿大华人共同关注的理财公众号 《小明财商》第120期 能成长的人必须要有一个能力,那就是反思。反思是首先知错,然后认错,最后改错,这个循环不断更迭,积累推进,发生蜕变,如蚕化蝶一般。 20/20/20现象 在加拿大,相信大家都曾看到过一个情景,我叫它20/20/20现象,就是20来岁的留学生,开着$20多万的豪车,租住在$2,000一个月的公寓单位里,吃饭靠外卖,作业靠代写,家务靠保姆,花销靠父母。给外人的印象是,Ta家真有钱!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到一些这样的人群,父母会跟我吐苦水,说国内生意环境变化快,斗智斗勇斗关系,赚钱很辛苦,但同时也好面子,会跟孩子说,家里的吃穿用度,爸妈帮你安排,并且安慰自已:“用度紧一点,再穷不能穷孩子。” 而从孩子的理解来看,“我家条件优越,花钱从来,不需要计算。” 可以说,父母轻度自虐,孩子完全无感。 同时父母还有期待,等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独立承担生活责任的时候,就会明白持家立业不容易。现在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撑起一把伞,不让孩子暴露在烈日骄阳,或是冰雪冷雨之中,毛病是惯出来的。中国式父母真的很纠结。越保护,越无助。虎父养出的多是犬子。 很多富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们,只有花钱的欲望,没有投资理财的观念。既没有责任,又没有权限。没有责任是因为父母一直在输血,没有权限是因为父母拥有一票否决权,担心孩子年龄小,会被骗,怕犯错。 甚至遇到过一个20多岁的“小朋友”,建议他在生活开支中每月拿出$300,存起来做长期规划,最后,这个计划,被远在国内的母亲一票否决,得到的答案是花$2,000一个月租车可以,因为更贵的车安全性更好,而拿$300块做投资规划,没必要。我只能默默的猜测,也许是过去国内环境太好,赚钱太容易,而且很多“有钱人”,从来都不是靠积累出来的。 事实反常识 事实上,一个人财务能否独立,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紧密相关。理财观念最初的来源,是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被富养的孩子,很少能理解家长的难处。新闻上还会冒出一些年轻气盛的不孝子向家中年老力衰的老人逼宫,要求老人搬离住所,将房产兑现来补贴小家庭的生活。而这些极端的事件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养成经历,那就是老人一味的补贴年轻人,将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羽翼下,然后有一天,家庭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变化可以很突然,一份医生的诊断报告,就可以改变家庭的财富命运,而养成独立的财务能力却需要很长的时间。 30岁的成年人,如果只有3岁小孩的认知能力,就会被贴上需要被关怀人士的标签;30岁的成年人,如果只有3岁小孩的财富管理能力,又会被怎样分类呢?我只能说肯定评级不高,而这样的财商水平是无法面对一生中,各种财务威胁的。 大多的成年人,对于财富是如何积累的,有相当多的错误认识,这和媒体的渲染有关。比如,有钱人就是住豪宅,开豪车的;他们生活奢靡,吃穿用度多是顶级品牌的限量款;省钱和勤俭是给loser洗脑用的,赚钱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财富的获得不用依靠长期积累,而是靠一时的好运气,好比中彩票、创业成功或者是投资翻倍等等。 根据《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一书中的研究,美国大多数的有钱人是靠长期的积累,投资,再积累,再投资,年复一年,才慢慢变成有钱人的。这群富人有5个共同的习惯: 让生活开销大幅低于收入水平; 用他们的时间和金钱创造更多的财富; 让财富独立优先于社交炫耀; 他们善于发现投资机会; 他们会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书中统计的,80%的有钱人都是富一代,大多都是自顾人士,比如园艺师傅,工厂所有者,会计或者拍卖师。他们的生活都相当节俭,居住的房子也不会特别浮华,通常开着二手车,平均来看,他们会将每年家庭收入的20%用来投资。 和常识相反的是,真正有钱的人不会随性花钱,不用贵重的饰品,也不会开最新,最炫酷的豪车。他们对这些炫耀不感兴趣。
一场家族撕逼给我带来的启发
《小明财商》第119期 当顶级富豪们在媒体上公开撕逼的时候,吃瓜群众还是能收获一些新知的。今天要讲的就是加拿大最大的通讯家族Rogers Communications 的权利之争。 加拿大的通讯业如今由三巨头掌管,它们分别是Rogers Communications, Bell Enterprise 和 Telus。据网上的数据,Rogers 公司服务着加拿大1000多万的用户,也就是几乎1/3的加拿大人口。现在的 Rogers 公司是三代 Rogers 家族成员共同建立的。 1925年,老罗杰斯 Edward S. Rogers Sr.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交流电加热导管丝,成为让收音机在一般家庭中流行的关键技术。在1931年,他在多伦多建立了CFRB广播站并获得实验性的电视经营许可。不幸的是,在1939年5月6号,他在工作时突然脑溢血身故。留下了遗孀Velma 和一个5岁的儿子,Edward S.(Ted)Rogers。 1960年,Ted Rogers
恒大之祸会成为你之灾吗?
《小明财商》第116期 最近一家中国房产企业经常占据媒体首页,对于这次事件的描述,有的媒体称它为债务危机,有的媒体称它为雷曼时刻,相信你会有所耳闻。 在中国的房产企业中,恒大地产是一个领头羊,至少在披露出来的负债水平上。恒大第一,碧桂园第二,万科第三。账面债务接近于¥2,000,000,000,000。之所以写成这样,是让大家直观感受一下这个企业有多大,当然,这里的负债只是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还不包括很多隐藏的大Boss。 不知道你会不会惊讶,在中国火了30年的房产竟然一下就不行了,而且还是这么有名的头部企业,问题出在哪呢? 简单叙述一下这条链条上发生变化的因素: 1. 房价预期:房子是传统意义上流动性很差的一类资产,而且建造周期比较长。2017年开盘,可能要到2020年才入住,那么2017年的房价预期到2020年是否能兑现就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很显然,中国的住房销量已经严重下滑,基本到达疫情初期水平,如下图 2. 债务到期:销量严重下降会直接导致开发商收不到钱,这里的钱包括期房的定金,现房的购房款,以及银行的持续贷款等等。这样会导致一些到期的债务无法顺延,账面的房产不能变现,现金被吸干,这就是流动性风险。现金和房产虽同为资产,在危机中,现金的意义远大于固定资产。企业的生死往往是由现金流决定而不是资产的价值。 3. 高杠杆:所有的房产企业几乎都是撬动资本的高手。开发商借钱做项目,赚了是自己的利润,亏了是银行的坏账。所以,在中国做地产是暴利行业。但暴利的前提是房价一直涨,人口一直涌入,房产一直是硬通货,银行一直愿意无条件注资。可惜,有一天这些条件会发生变化,这就是风险之所在。 4. 因素叠加:银行的功能是在晴天送伞,雨天收伞,因此,越是陷入危机之中,银行越会见死不救。大的企业遇到绝境,小的企业活得更艰难。如果无法支付供货商,包工头,市场上就会出现更多的烂尾项目。如此,这次危机最大的隐患在于债务违约的扩大。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下图的债券的要求收益(yield),可以看出中国高收益债券作为一类资产正在面临挑战。 据估算,中国目前空置的房屋可以容纳9,000万人口,几乎2个半加拿大总人口。 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对中国的经济有多大影响呢?按照下图的表格,房产相关的活动在经济中的总份额占到28.4%。换句话说,如果国内的房市泡沫破灭,影响将会是极其深远的。在中国,房产是最大的家庭财富聚集地。 我还看过一则报道,里面的数据指出,中国家庭有70%以上的资产被锁在住宅房产中,而同一时期,美国家庭只有35%的资产投入到了房地产。这种比例的差异,也是由于历史的投资记忆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常常疑惑,很多“老外”拿着高薪竟然情愿长期租房,也不愿意购买房产。作为中国的邻居,80年代的日本经济达到顶峰,全国从企业到个人,都陷入了疯狂“买买买”的状态,地产开发商三菱地所去美国买洛克菲勒大厦,还在大楼的最高处插上了日本国旗。1989年,东京市中心银座广场的地价达到了25万美元一平米。然而,辉煌之后是失落的2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很多家庭倾家荡产,那些使用高额贷款买房的人瞬间负债累累,欠的钱可能一辈子都还不清。 讲完中国的故事,把镜头拉到眼前,在加拿大投资的朋友可以受到哪些的启发呢? 资产≠现金流:各种样式的危机最后都是现金流的危机。不论你的资产有多少,关键时刻不能兑付,损失会很惊人。钱再多,房再多,也不及恒大的一个零头。只要银行不给你贷款延期,马上就面临流动性风险,接下来就是银行拍卖(power of sale)。 预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预期就像风中的芦苇,摇摆起来谁都无法预测。2020年初和2021年初的房市预期呈现天壤之别。火了30多年的中国楼市,如今受到重大考验,火了20年的多伦多房市还能坚挺多久,真的很难说。房市不是超越了周期,而是每一个周期的时间段通常比股市更长些。所以,现在高价冲入房市的可能成为猛士,也可以成为烈士,全靠运气。对此,加拿大政府已经发出了预警(温哥华房市风险较低,是因为房源增加。): 3. 合理配置资产: 耶鲁大学校友基金的掌门人,戴维·斯文森说,投资中最重要的决定依次是,资产配置,市场择时以及证券选择。现金是资产配置中相当重要的一类资产,虽然获利很低,但角色不容小觑。当然除住宅房产外,其他的资产类别还包括黄金,保险,大宗商品,基金,股票,债券等等。有效的分散,不仅减少了风险,也让投资者不会错过应得的回报。从基金的回报来看,今年回报最高的基金是地产信托REITs。这样的回报排序无法预测。 4. 杠杆的使用:杠杆的种类很多样,最危险的一类是高利息,短时间的那一类。加拿大的房贷和投资贷款都算是比较优质的借款形式,建议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在《非理性繁荣》中总结出来一条普遍的规律:投资回报一般会出现均值回归现象,过去的市场越是疯狂,未来的投资收益就越小,也更容易导致投资亏损。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投资理财更像无限游戏,要做到的是永远不下牌桌。请记住,借钱投资将增大亏钱的概率,一定要仔细衡量家庭的财务状况再做选择。What makes you richer fast can
时间不会撒谎,她会给你答案。
《小明财商》第115期 三年很短,也可以很长。8月28日,《小明财商》刚刚过了三周岁的生日。按照每年的惯例,我有责任向关心我们的朋友们做一次总结汇报,因为你们的关注是我们成长的驱动力。 三年的成长 2018年8月28日,《小明财商》的公众号上发出一篇名为《未曾谋面,在这里我们聊聊你的钱袋子》的千字文章,虽然版面略显单一,文字稍有稚嫩。但当时提出了《小明财商》的三个目标:1. 为用户赋能;2. 提供跨界的产品和服务;3. 打开一个前瞻性窗口。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一个人,一些想法,一份行动,我们的 “创业” 开始了。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小明财商》逐渐有了雏形,公众号从第1篇原创文章到9月5日发布的第121篇原创内容, 其中被广泛传播的包括《高房价只是一种政策选择》《美股是不是要开始崩盘了?》《加拿大全民养老?你可能被骗了。》, 《撒钱特鲁多:明面发福利,背地掏空你。》《多伦多房市回调也许就在眼前。》《拿到税单后的感悟:最苦逼的就是工作稳定的。》《中产致贫:明明$100,000年薪,每月只有$4,500。是谁偷走了你的工资?》《别人拿福利,自己靠边站,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不公!》《最痛的领悟:加拿大正在消灭中产阶级》《穷人已经退出,富人准备入场,这才是贫富差距的本质。》《华人投资者,在BMO损失$2900万,群炸了!》《坐拥6套房,但差点破产,地产经纪该如何理财?》等等,这些内容在全网络积累了几十万的阅读量,公众号的关注人数也从1人增长到40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