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文章

写给安省地产经纪的一封信(贷款经纪也可以看)
《小明财商》第125期 各位同行,你们好,我是小明,是一名多伦多的地产经纪。我曾经写过好几篇关于多伦多房市的评论文章,很凑巧,楼市现在的调整和我去年3月份在文章中做出的判断一致;可以参考《多伦多房市的回调也许就在眼前》最近这段时间我也聊过一些对房市的看法,比如这些《房市怎么突然就凉了?》《如果房价跌25%,那就惨了!》《150万的入门级房产,加息后有多恐怖?别眨眼,别流泪!》 潜在威胁我现在看到一个潜在的,威胁各位收入的趋势,这也是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给各位。自从3月3日央行加息以来,多伦多及周边的房产交易明显放缓,一些高价格的房型,比如Markham中Wismer的区域,4卧房,双车库,3000尺左右的独立房,成交均价从一个多月前的$2,300,000-$2,400,000跌到了最近的$1,900,000-$2,000,000区间。蒸发掉了接近20%的价格,而且很多Sold Firm的房子,由于还没有最后交接,很有可能会因为银行评估的问题(少$400,000)导致无法完成交接,经纪的佣金得不到支付。一般的家庭是很难瞬间凑足那缺少的$400,000首付的,何况在一个房价预期继续下跌的环境中,鲜有买家会做接盘侠。强调一下,这只是加息一次0.25%,调整一个月后的结果。 房产的交易价格下滑,房产交易量下滑,销售周期增长,再加上央行的激进加息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反投机法令Speculation Tax,今年的房市会相当困难。市场如果被冰封,地产经纪的收入就会大幅减少。尤其是在过去的两年房市如日中天的时候,又有大批的行业外的人士转行做地产经纪。根据2022年1月份的数据,安省现在有82,000名地产经纪。 可想而知,交易量和平均交易价格下降,而分这碗饭的人反而更多,未来的局面很有可能是,除了少数头部经纪,一般的地产经纪买卖业务会锐减,收入水平会萎缩,而糊口成本因通货膨胀,反而上升。这就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过度的利润,吸引更多人入行,但一旦行业萧条,很多人又会被挤出去。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很多地产经纪,由于过去的行业繁荣,积累了不少的投资物业,欠下了不少银行房贷,每个月的现金流消耗相当大。如今房价不行了,连再贷款Refinance也行不通,这就是最高形式的风险,资产缩水+现金流断裂+债务增加;对于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最坏的组合。房市会很快翻转吗?我看不会,一是因为房产投资者的信心被打击,二是因为持有房产的费用增加,三是因为政府也不手软(房市的低迷可能才刚刚开始)。2017年4月后的房市,经过了3年的恢复才回到原位,而2020年的COVID-19后的紧急降息和政府放水才又一次激活了房市。而COVID-19这种低概率事件,百年不遇而未来一两年,我们将面对的是央行利率的持续上升和资产缩表。 。 根据Globe and Mail上的分析,债券市场上150bps的Yield跳升也反应了现在房市的危险,因为上一次类似的跳升出现在1990年代,40年不遇。如果有些记忆的朋友可能会知道,1990年到2000年左右,加拿大平均的房价从高点滑落,10多年都没有涨回来。1997前后香港来的大批移民,也并没有再次托起房价。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加拿大本地长大的人,宁愿长期租房,也不愿买房的真正原因。 而疯狂涌入房市的,大多都是亚洲国家的移民们,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房产长期的萎靡。如果房价不涨,租金带来的现金流完全不够支付所有的贷款及各项维护成本。爱默生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是会押韵。可行方案好了,聊了这么多,我来说一说我的解决方案。我建议可以多考一个理财保险类的证书,尝试为自己开拓新的战场,增加收入。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说过,微信不是服务10亿客户,而是30亿,有即时通讯需求的客户有10亿,有微信支付需求的客户有10亿,有自我展示需求的客户有10亿人(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号);如此10亿的生意就做成了30亿人的生意。这个方法也完全适用于每一个经纪朋友,比如总共的客户有200人,那么有买卖房需求有200个,有理财需求有200个,有保险需求的有200个,唯一的问题是你能满足哪几个需求?想想,现在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再买房子了,那他们的需求会转到哪里呢?一定是理财,投资,保险啊。你可能还有一个顾虑,是不是跨行业就会不专业,答案是否定的。不专业的人,在哪个行业都不专业,而专业的人,在哪个行业都专业。一个更大的好处是,当你有了跨行业的能力时,你就能看到更大的天空。一个在海里横行霸道的大白鲨是无法知道,海洋的潮汐是由月球的引力引起的,因为它一直都在水里,而恐龙的灭亡,不在于恐龙不够强大,而在于外来的天体打击。现在房市的调整,可能就是一次外来的天体打击,史上罕见。跨行业本身就是为了管理行业的外部风险,让收入可以跨越周期,这也是理财思维带来的解题方法。东边不亮西边亮,永远不撞枪口上。我自己是地产经纪,保险经纪,投资顾问,理财师,分析师,贷款经纪,公众号作者,还是培训讲师。联合维多利亚教育学院,我们一共安排了三次关于理财保险行业证书班的公开课,由我主讲,欢迎你也来听听看。从考牌上岗,到成为专业顾问,再到成为行业精英,每一步的方案,我们都已经帮你想好了,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尝试。如果你已经是一名专业人士,我相信你能胜任,因为客人需要的是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你最有利的资产,正是你值得被信任的可靠感。唯有真诚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代表《小明财商》团队欢迎你。我们的团队可以足不出户,服务ON,BC,AB,MB,QC,SK等等省份。

房市怎么突然就凉了?
《小明财商》第124期 这段时间,你一定认为现在的房价高的离谱,心里明白,嘴上不说。 和几个地产经纪同事聊天,“不知道为什么3月份的房市突然一下就凉下来了,1、2月份那种30多个人抢Offer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即便勉强设置了Offer Presentation,很多也达不到卖家的预期价格,这和2017年的情况十分相似。” 仅仅相隔几个星期, 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不是说人口增长房价就不跌吗? 不是说建筑成本上涨房价就上涨吗? 不是说高通货膨胀房价就走高吗? 还是说买房的刚需都满足了? 依我看,前面的这些房价暴涨时起到支持作用的理论都站不住脚。美国研究中,房价和人口以及建筑成本的关系图如下: 说来奇怪,政府也并没有出台像2017年4月的420政策来打压某些区域的房价啊!? 其实,我在去年3月时就写过文章,说当时的房价增长太疯狂,估计到去年年底房价会下滑。 现在看来,预测不可能相当的精准,但是严谨的推理和理性的判断还是可以帮到一些读者做出更审慎的决定。 好了,以下的判断还是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升息是最大的风险 3月3日加拿大央行行长Governor Tiff Macklem在他对于CFA Society的演讲中,明确且坚定的表述了央行控制价格的决心,换句话说,他认为加拿大央行在未来的主要工作是将通货膨胀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如果打开加拿大央行的网站,你会看到的最抢眼的一句话是:“我们是加拿大的央行。我们会把通货膨胀保证在低且平稳的水平来保存货币的价值。” 更直白点说,不论如何我们会把对抗通货膨胀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以历史的水平来看,通货膨胀需要被维持在1-3%的范围,而最新的通货膨胀数据是5.7%,一月份的数据高达7.3%。 在他的公开视频讲话中,还明确的指出,加息通道才刚刚开启,认为经济整体是可以承受这样的加息速度的,而且上一次加拿大遇到类似的通货膨胀水平是1993年。而1994年6月的5年房贷利率为10.75%,有图有真相,如下: 奇怪的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华人对那段高利息的日子没有耳闻呢? 再想想,我们这群华人移民中有多少人在1993年之前就在加拿大置业的呢? 生得早,你已经太老;生得晚,那时你还小。
俄乌之战和你的钱袋子
这段时间刷屏的俄乌战争,你一定知晓吧? 你会以为,战争对股市如同灭顶之灾, 你会想象,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不远了, 你会焦虑,投资是否要撤出? 嗯,我知道,这些顾虑都很正常。而今天的任务就是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为什么开打? 用简洁的表述,这场战争是一个巨富在扩大自己地盘的时候,拉拢一个花园的管理者,而这个花园的位置相当关键,因为它正处在另一个没落帝国的战略缓冲地。 在一边,花园的管理者轻信了巨富能对他提供军事保护。另一边,没落帝国的皇帝,害怕失去后花园,被迫出兵,希望通过武力让这个花园的管理者屈服。结果战斗打响了,那个巨富却说,我只能保护同盟国的地盘,而这个花园不在名单之内。我愿意提供武器,让你们去拼命。巨富一石三鸟,既可以卖武器,又可以找小弟们收保护费,还可以进一步削弱没落的帝国。 最终,花园的管理者感觉被出卖,只能带着一众护园人奋力抵抗帝国的铁骑。花园被弄得残破不堪,铁骑很受伤,园丁很心碎,而且整个遭遇还在进行中。战争带来的毁灭通常都是由普通老百姓来承担的,决策者不能犯傻。历史上,战争的规模也在影响经济局势。 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过去80多年间,有20多次地缘政治事件,被人熟知的包括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作为美国参加二战的标志,标普500下跌了19.8%,恢复时间用了307天;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主导沙漠风暴行动对伊拉克作战,标普500下跌16.96%,恢复用了189天;1950年韩战爆发,美国参战,股市下跌12.9%,恢复时间62天;2001年911事件,标普500下跌11.6%,恢复时间用了31天。 看完这些历史数据后,可以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局部军事冲突一般对美股的影响比较小,下跌的浮动都在20%之内,而且1年左右时间就能恢复。 自从俄乌战争开打到今天,S&P500的表现到底如何呢?以目前的数据来看,这几天的股市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因为这场战争,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制裁,导致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大幅上涨,这反而是更让我担心的地方,因为上涨的石油价格会致使物价持续上升。 而且今年1月份美国的通胀已经高达7.5%这种压力很有可能导致央行加息增速。 加拿大的央行已经在上周三,决定加息0.25%,将央行利率调整至0.5%,逐步加息和缩减负债将是未来一两年的主旋律。 如果通胀过高,央行必须采取激进的利率政策,就可能导致经济危机。1979年由于伊朗革命,大幅抬高了石油价格,央行为了抗击通货膨胀,导致了经济危机。 战争的总趋势经常会不断升级,如果真的发生世界大战或者核战,最坏的情况会是什么呢?最坏的情况就是世界毁灭,但这个没有讨论的意义。 另一种可能就是国家会是进入以支持战争为主要目的的战时经济状态,经济活动会受到严格的管制,包括物资配给制(Rationing),生产管制,价格工资管制,进出口管制,央行的决策权也会收归国家。同时股票市场会关门(股票无法交易),资产不能自由流动,资产的所有权也会被限制。二战时,美国最高的边际税率为94%。 如此来说,美国决定不派兵加入战争,不让战争升级,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做法,虽然它间接导致了战争。 你的钱该怎么投? 今年的S&P500,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9.75%的回调,但是过去5年涨幅还是高达82.45%。我认为,这样回调幅度很正常,即便再有10%左右的回调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要记住,这就是股票投资的风险所在,股票类的投资是风险资产。 如果现在的战争仅限于乌克兰和俄罗斯,而且只发生在乌克兰境内,双方都只是使用常规武器,总体来看,这场战争对股市的影响比较有限。 作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永远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知道自己投资的资产是什么,投资时间段有多长,投资的目的是什么,遇到波动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等等。 作为长期投资者(投资时间5年或以上),
CPP: 一块不得不揭开的遮羞布
《小明财商》第121期 很多话题,因为熟悉,就少了进一步去了解的动力。比如,我们衬衣的衣襟上到底有几颗扣子?是5颗还是6颗?又比如,我们穿鞋带的位置到底有几排孔?是3排还是4排? 你说,在这种无关痛痒的事情上花精力,纯属浪费时间。我问,每年收入中都会扣除一项叫CPP的开支,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它对你来说重要吗? 一段故事 之所以想到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一次客户咨询,考问CPP到底能不能保护个人利益?举个例子,老杨和老李,移民不久,生活在加拿大。人到中年,恩爱两夫妻,膝下子女双全,老杨管钱,老李管孩子,老杨爱喝酒,老往河边走。一天寒夜,出门未归,老李知道事情不妙,结果在湖边找到了老杨的鞋子和手机,警方找到的剩下的遗骸。(故事创作,纯属虚构。) 简单问一句,这种情况下,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杨已经离世,而老李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还面临着$1,000,000的房贷,$50,000的车贷,$200,000的儿女教育支出,老李孤身一人,只能全职加兼职,上班补贴家用。这种情况下,老杨交了好多年的CPP,得到的赔偿能帮到老李一家吗? 据我的研究,CPP就是那个被逼上梁上的吴用,虽然也算108将,但毕竟人如其名,无用。现行的公共养老方案,就是一盘残棋,小改小动,无法破局。 以前的内容中讲过,加拿大的全民养老政策很可能靠不住。可以参考: 加拿大全民养老?你可能被骗了。 一些数据 根据过去30多年官方CPP缴纳的规则,很明显,由于加拿大人口老龄化,CPP的储备金捉襟见肘,1990年,CPP的缴纳金额为收入的2.20%,上限为$574.20(受雇人士), 或者是$1,148.40(自顾人士) 。到了今年,也就是2022年,CPP的缴纳额度变成了收入的5.7%, 上限为$3499.80(受雇人士), 或者是$6,999.60(自顾人士) 。 为什么这项开支在过去32年间,涨了6.09倍呢?显然不能简单归因于通货膨胀。因为按照加拿大央行的数据,过去32年间,物价涨了不到一倍,年均通货膨胀为1.92%。 相比而言,每人在CPP中的缴纳数额,增长率为5.8%,这个数字妥妥的打败了加拿大的长期通货膨胀,定期存款率,债券利率,甚至一些优质的平衡型基金的长期回报。 换句话说,等明年报税的时候,如果你是收入高于$64,900的自顾人士,光CPP这一项的开支就是一年$7,000。而且,按照过去30多年的惯例,这笔花费每年必涨! 假设一种情景,一个25岁的年轻人,作为一名年薪$120,000的自顾 IT 合同工,每年缴付$7,000的CPP,额外再交$30,728的收入税, 10年内去世,他的家人能领取多少CPP呢? 答案是0块。 如果他在10年后去世,他的家人能领取多少CPP呢? 答案是$2500块。

20/20/20现象, 给我的启发。
加拿大华人共同关注的理财公众号 《小明财商》第120期 能成长的人必须要有一个能力,那就是反思。反思是首先知错,然后认错,最后改错,这个循环不断更迭,积累推进,发生蜕变,如蚕化蝶一般。 20/20/20现象 在加拿大,相信大家都曾看到过一个情景,我叫它20/20/20现象,就是20来岁的留学生,开着$20多万的豪车,租住在$2,000一个月的公寓单位里,吃饭靠外卖,作业靠代写,家务靠保姆,花销靠父母。给外人的印象是,Ta家真有钱!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到一些这样的人群,父母会跟我吐苦水,说国内生意环境变化快,斗智斗勇斗关系,赚钱很辛苦,但同时也好面子,会跟孩子说,家里的吃穿用度,爸妈帮你安排,并且安慰自已:“用度紧一点,再穷不能穷孩子。” 而从孩子的理解来看,“我家条件优越,花钱从来,不需要计算。” 可以说,父母轻度自虐,孩子完全无感。 同时父母还有期待,等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独立承担生活责任的时候,就会明白持家立业不容易。现在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撑起一把伞,不让孩子暴露在烈日骄阳,或是冰雪冷雨之中,毛病是惯出来的。中国式父母真的很纠结。越保护,越无助。虎父养出的多是犬子。 很多富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们,只有花钱的欲望,没有投资理财的观念。既没有责任,又没有权限。没有责任是因为父母一直在输血,没有权限是因为父母拥有一票否决权,担心孩子年龄小,会被骗,怕犯错。 甚至遇到过一个20多岁的“小朋友”,建议他在生活开支中每月拿出$300,存起来做长期规划,最后,这个计划,被远在国内的母亲一票否决,得到的答案是花$2,000一个月租车可以,因为更贵的车安全性更好,而拿$300块做投资规划,没必要。我只能默默的猜测,也许是过去国内环境太好,赚钱太容易,而且很多“有钱人”,从来都不是靠积累出来的。 事实反常识 事实上,一个人财务能否独立,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紧密相关。理财观念最初的来源,是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被富养的孩子,很少能理解家长的难处。新闻上还会冒出一些年轻气盛的不孝子向家中年老力衰的老人逼宫,要求老人搬离住所,将房产兑现来补贴小家庭的生活。而这些极端的事件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养成经历,那就是老人一味的补贴年轻人,将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羽翼下,然后有一天,家庭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变化可以很突然,一份医生的诊断报告,就可以改变家庭的财富命运,而养成独立的财务能力却需要很长的时间。 30岁的成年人,如果只有3岁小孩的认知能力,就会被贴上需要被关怀人士的标签;30岁的成年人,如果只有3岁小孩的财富管理能力,又会被怎样分类呢?我只能说肯定评级不高,而这样的财商水平是无法面对一生中,各种财务威胁的。 大多的成年人,对于财富是如何积累的,有相当多的错误认识,这和媒体的渲染有关。比如,有钱人就是住豪宅,开豪车的;他们生活奢靡,吃穿用度多是顶级品牌的限量款;省钱和勤俭是给loser洗脑用的,赚钱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财富的获得不用依靠长期积累,而是靠一时的好运气,好比中彩票、创业成功或者是投资翻倍等等。 根据《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一书中的研究,美国大多数的有钱人是靠长期的积累,投资,再积累,再投资,年复一年,才慢慢变成有钱人的。这群富人有5个共同的习惯: 让生活开销大幅低于收入水平; 用他们的时间和金钱创造更多的财富; 让财富独立优先于社交炫耀; 他们善于发现投资机会; 他们会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书中统计的,80%的有钱人都是富一代,大多都是自顾人士,比如园艺师傅,工厂所有者,会计或者拍卖师。他们的生活都相当节俭,居住的房子也不会特别浮华,通常开着二手车,平均来看,他们会将每年家庭收入的20%用来投资。 和常识相反的是,真正有钱的人不会随性花钱,不用贵重的饰品,也不会开最新,最炫酷的豪车。他们对这些炫耀不感兴趣。